自2024年以來,青島市嶗山區北宅街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主線,探索構建“1+4+N”文化社區工作體系,打造“嶗記文明·文潤北宅”特色品牌,推動文化服務精準落地、治理效能持續提升,走出了一條文化引領、治理融合的社區建設新路徑。
“1+4+N”體系筑基 推動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北宅街道建立健全“1+4+N”工作體系,系統推進文化社區建設。由街道黨工委牽頭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文化資源配送清單,整合街道各部門文化資源,形成資源互通、資源整合趨勢,推動優質文化服務直達基層。
“現在村里活動多了,內容也豐富了,大家更愿意走出來、聚起來了。”華陽村的紀女生表示。街道組建起38人的“文化傳送員”隊伍,挖掘培育本土文藝骨干和村居能人,以“身邊人講家鄉事”的模式開展常態化課程,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同時,北宅街道持續深化“嶗記文明·文潤北宅”品牌建設,開發“情暖櫻花”“枝紅北宅”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信息專報、微信公眾號、社區報等平臺廣泛傳播文明理念,累計發布相關報道500余篇,營造出濃厚的文明氛圍。
“一村一品”精準供給 構建全齡樂享文化生態
圍繞“分類施策、資源整合”原則,北宅街道系統梳理各村(社區)文化資源,構建“一村一品”特色研學營體系,開展年畫、布藝、腰鼓等文化活動300余場。圍繞紅色傳承、美德故事等主題,持續更新“視頻+課件+讀本+游戲”課程工具箱,推動文化服務更接地氣、更易參與。
針對不同年齡群體,街道實施精準文化供給。為老年人定制國學養生課堂,參與超8000人次;為中青年開設家庭教育課程,覆蓋1500余人次;為青少年打造愛國主題研學實踐,吸引4500人次參與。通過分眾化、互動化課程設計,構建起“全域可及、全齡樂享”的文化參與體系。
“課程內容貼近生活,形式也靈活,我們在文化廣場、村委大院都能上課,特別方便?!碧m家莊村的畢女士表示。街道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40處陣地資源,開展文明實踐活動800余場,打造“流動式”文化服務模式,推動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文化融合治理 激發基層善治新動能
北宅街道積極探索“文化+治理”融合路徑,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通過創作快板、三句半等文藝作品,將孝老愛親、鄰里和睦等傳統文化內涵融入展演,在20余個村(社區)巡演,有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在首屆青島賞花節期間,街道發起“村村櫻花行”活動,組織居民制作手工櫻桃花并進行義賣,將所得資金全部注入慈善基金,用于幫扶“老小殘困”群體,實現文化學習與公益實踐的有機結合。
此外,街道將轄區好人好事改編成情景劇,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傳遞文明新風;在文化課堂中設置意見箱、治理墻,累計收集并推動解決居民訴求50余件,形成“小事課堂解、大事社區商”的治理閉環,文化正成為北宅基層善治的“柔軟引擎”。
下一步,北宅街道將持續深化“1+4+N”工作體系,以文化“兩創”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讓“嶗記文明·文潤北宅”成為更具辨識度、更富生命力的區域文化品牌,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