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繪春牛、冬至包餃子、非遺纏花學起來……二十四節氣不只是歷法中的節氣,更成為居民可感可觸的“生活美學”。近年來,青島市嶗山區金家嶺街道魯信長春社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圍繞“二十四節氣”打造主題社區,創新傳承“和”文化理念,持續推動“文化賦能社區,惠風潤澤長春”落地生根,探索出一條系統化、生活化、融合化的文化社區建設新路徑。
社區為基:文化“兩創”點亮社區課堂
社區書院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課堂,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平臺?!肮潥獠辉偈屈S歷上的符號,而是我們鄰里相聚的節日。”社區居民劉女士在參加“節氣手作”活動后感慨道,“帶著孩子一起畫桃花、剪紅花,既傳承了民俗,也拉近了鄰里感情?!?/p>
這正是魯信長春社區構建“短課+長課”雙軌課程體系的初衷——打通傳統文化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最后一米”,真正實現“文化送到家門口、送進心坎里”。短課以“24節美好生活課”為主線,貫穿四季時序,采用“知識講解+動手實踐”模式,讓居民在瓷板畫、非遺漆扇、國潮魚燈等手作中觸摸文化肌理。長課則聚焦纏花、拼布、石英肌理畫等非遺技藝的系統傳承,培養出一批居民文化骨干,30余位學員的作品在社區文化客廳中熠熠生輝,成為“民間的文化傳承人”。
品牌賦能:從“活動”到“生活”的文明浸潤
今年,社區在原有課程基礎上迭代升級,推出文化書院周課與“金”彩課堂兩大品牌,推動文化體驗從“偶爾參與”走向“日常浸潤”。
文化書院周課以每周5至7天的沉浸式學習為主,構建“宣講+實踐+互動”閉環,內容涵蓋孝老愛親、睦鄰友好等主題;“金”彩課堂則以“文化+民生”為導向,將義診、志愿服務、文藝演出融入課程,實現“知識學得到、服務跟得上、情感連得通”。據悉,目前已開展節氣手作周活動10期,參與家庭超500戶。
文化促治:書院成為社區治理“潤滑劑”
以文化社區為紐帶,社區構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網格員與居民的五方聯動格局。文化在此扮演“柔性引擎”:網格員變身“文化管家”,在活動中收集需求;居民從“參與者”成長為“共建者”,通過擔任民間講師、參與課程設計實現共建共享。
“以前樓上樓下不認識,現在一起做絨花、練合唱,自然就成了朋友?!本用裢醮鬆斦f。書院不僅打破鄰里隔閡,更成為議事平臺——居民在非遺手作課上商討社區微更新方案,在文化活動中形成治理共識。目前,社區問題解決效率顯著提升,居民參與率持續攀升,實現了“文化滋養治理、治理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環。
“曲徑小路挺翠竹,四角亭里聽管弦……”這首在鄰里間廣為傳唱的《家園頌——魯信長春之歌》,正是文化社區生態的寫照。隨著嶗山區持續深化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文化社區正以文脈為根基、節氣為脈絡、治理為動能,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社區建設、“活”在居民心中、“火”在日常生活。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