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嶗山北宅街道百圣山,山間霧氣尚未散盡,咖啡香已循著石板路漫開。10月17日至19日,嶗山區首屆鄉村咖啡節在這里舉行,咖啡師技能大賽的器具碰撞聲、市集攤位的歡聲笑語與山風交織,構成一幅獨特的鄉村圖景。當主辦方展開首張《嶗山區首屆鄉村咖啡節地圖》時,在場者無不驚嘆——近百個標注點密密分布在山海之間,從北宅街道的櫻桃林到王哥莊的海岸線,曾經零星散落的鄉村咖啡館,如今已形成連片發展的產業集群。
這張咖啡地圖的誕生,是嶗山村咖五年蝶變的縮影。2021年時,僅北宅街道還有幾十家村咖艱難求生;如今,嶗山區鄉村咖啡館已突破100多家,它們如同散落山間的明珠,被一條無形的產業鏈串聯成線。在這場從“零星”到“成片”的跨越中,一杯咖啡不僅改變了市民的周末生活,更重塑了嶗山鄉村的發展邏輯。

地圖背后:村咖的集聚密碼
“掃一下地圖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每家店的特色,甚至能直接預約民宿。”在咖啡節現場,北宅街道的工作人員向游客展示著這份特殊的指南。這張標注著百余家精品村咖的地圖,不僅精準呈現了嶗山“村咖經濟”的空間布局,更暗藏著其集聚發展的底層邏輯。
地理分布上,嶗山村咖形成了鮮明的“山海集群效應”:北宅街道的青云臺社區、慕武石村等區域,依托山林資源形成“庭院咖啡群落”;王哥莊街道的雕龍嘴社區、曲家莊村則借海景打造“觀海咖啡帶”;沙子口街道的大石頭村、西麥窯村則融合漁港文化形成特色點位。這種集聚并非偶然,而是嶗山“一軸攜兩心、兩谷十二珠”鄉村發展格局的生動體現,村咖恰好成為串聯起25.7平方公里百果溪谷片區的文化紐帶。
業態融合更讓村咖突破了單一經營的局限。在百圣山咖啡工廠,游客可以參與從咖啡豆篩選到沖泡的全流程研學,實現“咖啡+研學+庭院微度假”的三重體驗;無名高地咖啡用傳統窯烤面包搭配精品咖啡,讓麥香與咖啡香在庭院中交融;遠山黛則將咖啡與民宿結合,推窗見山的客房與山間咖啡座構成完整的度假閉環。這種“咖啡+”模式已在嶗山形成標準化創新——“咖啡+生態”的云上澗推出嶗山綠茶特飲,“咖啡+藝術”的安琳咖啡用咸奶油冰美式演繹山海味道,“咖啡+閱讀”的大石鄉村圖書館讓書香與咖啡香共生。

“2023年剛來的時候,北九水只有幾家咖啡店,現在下了濱海大道一路能看到近20家。”何不咖啡主理人陶妤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她的小店從兩張桌子擴展到900平方米的復合空間,見證了村咖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這種轉變背后,是北宅街道啟動的“村咖產業聯合體”機制,通過統一標準、共享客源,讓分散的村咖形成合力。
政策托底:鄉村振興的嶗山實踐
村咖的蓬勃生長,離不開政策陽光的持續滋養。在百果溪谷片區的“幸福賬本”上,清晰記錄著嶗山破解“豐產不豐收”難題的政策實踐,而村咖正是這場實踐的重要成果。
針對鄉村產業發展的痛點,嶗山區農業農村局與北宅街道打出“技術+資金+渠道”的組合拳。在技術賦能上,組織農技培訓50余場覆蓋果農3000余人次,不僅提升了櫻桃等傳統作物品質,更培養出一批懂經營、善創新的鄉村創業者;資金支持方面,通過“強村共富公司”機制注入發展動能,實現村集體入股、農戶參與的利益共享模式。
人才引育為村咖注入鮮活力量。嶗山通過靶向引進人才、培育鄉村振興帶頭人等政策,吸引了一批有想法、懂市場的創業者回歸鄉村。安琳咖啡的主理人將專業咖啡技藝與鄉村美學結合,打造出吸引城市客群的“專業級”鄉村咖啡館;里予·ORE礦石咖啡的店主則用原木與石材,在青山間構建出自然美學空間。這些創業者帶來的不僅是咖啡技藝,更是城市消費理念與鄉村資源的精準對接。
品牌建設讓村咖價值持續提升。從“大北小宅”文創IP的打造,到“北宅櫻桃”入選“青島優品”認證名錄,嶗山通過統一包裝、統一營銷,讓鄉村產品實現品牌戰略。村咖作為品牌載體,不僅將櫻桃果酒、嶗山仙菊等特色產品推向城市消費者,更通過咖啡節、云端推介等活動,讓“嶗山鄉村”成為自帶流量的文旅IP。2024年“北宅好品”專柜進駐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標志著嶗山鄉村產業已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
咖啡香里:重構城鄉生活圖景
“以前周末要么宅家,要么去擠景區,現在更愛來村里的咖啡館待一天。”在Arcadia Cafe阿卡迪雅海景咖啡的露臺,市民李女士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欣賞流清灣的日落。這家坐擁無敵海景的村咖,已成為城市人逃離喧囂的熱門選擇。
村咖的興起,精準契合了都市人對“微度假”的需求。不同于傳統觀光旅游,這種以咖啡為媒介的鄉村體驗,更注重情感共鳴與精神放松。在云上澗咖啡館,游客可以喝完咖啡就加入山野徒步、澗水探秘;在大石鄉村圖書館咖啡店,上千冊藏書讓咖啡時光變成閱讀盛宴;在邂逅美宿·山海間村咖,三畝臨海花園里的咖啡座能讓人伴著海浪聲消磨一下午。這種“慢下來”的體驗,正是鄉村微度假的核心魅力,也讓嶗山鄉村從“風景觀光地”變成“生活體驗場”。

對村民而言,村咖帶來的不僅是環境的改變,更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峰山西村黨支部書記王同功在直播間里推銷本村的村咖與民宿,讓好風光變成好收入;慕武石村的扶搖直上·柴窯面包咖啡店,用山泉水咖啡和古法烘焙面包,帶動周邊農戶的糧食銷售;北宅街道通過村咖聯動,讓100余家民宿、170余家農家宴與近百家咖啡館形成消費閉環,2023年以來相關業態訂單持續增長。正如嶗山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所言,村咖讓鄉村振興的紅利看得見、摸得著,真正轉化為農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村咖正在重塑城鄉關系。它既不是簡單的城市產業下鄉,也不是傳統鄉村旅游的升級,而是通過咖啡這一國際化符號,搭建起城鄉文化交流的橋梁。城市客群帶來的新觀念、新需求,倒逼鄉村基礎設施升級——如今嶗山的鄉村咖啡館周邊,停車場、衛生間等配套日趨完善,甚至實現了5G信號全覆蓋;而鄉村的自然肌理與人文底蘊,則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窯烤面包配手沖咖啡”成為新的生活潮流。
未來展望:從“咖啡香”到“振興甜”
咖啡節落幕時,百圣山的暮色中仍有游客在咖啡地圖上標記心儀的店鋪。這張小小的地圖,不僅指引著消費方向,更昭示著嶗山鄉村發展的未來路徑。
按照規劃,嶗山將以咖啡節為起點,推動“村咖經濟”向更深層次發展。在空間布局上,依托現有集聚基礎,打造“北宅山林咖啡集群”“王哥莊海景咖啡帶”“沙子口漁港咖啡區”三大特色板塊,實現差異化發展;在業態創新上,深化“咖啡+研學”“咖啡+非遺”“咖啡+康養”等融合模式,開發更多體驗產品;在品牌運營上,通過“村咖產業聯合體”持續提升服務標準,推出“嶗山咖啡”區域公用品牌,讓村咖像嶗山綠茶一樣享譽全國。
更值得期待的是,村咖正成為嶗山鄉村人才振興的“孵化器”。當地已計劃聯合高校開設咖啡技藝與鄉村經營課程,培育本土咖啡師與創業者;同時通過“青年創業補貼”等政策,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讓鄉村不僅有咖啡香,更有青春活力。正如“荒度咖啡”在櫻桃林里綻放的生機,年輕力量的注入正在讓古老鄉村煥發新生。
從櫻桃樹下的零星小店,到山海之間的咖啡集群,嶗山村咖的五年發展,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它證明鄉村振興不必固守傳統路徑,一杯咖啡、一張地圖、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同樣能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當清晨的陽光灑滿嶗山庭院,咖啡壺的咕嘟聲與鳥鳴共奏,這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咖啡香”的鄉村畫卷,正在書寫著城鄉融合的新答案。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黃元暉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