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藏馬鎮潘旺村大馬家疃,一座看似平凡的小院,默默見證了一段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動人親情。47年時光流轉,唯一不變的是閆學菊對小姑子始終如一的守護。面對智力障礙的小姑子,她毅然擔起責任。在丈夫離世后,她更是帶著小姑子和一家人選擇改嫁,將這份守護延續至今。閆學菊也先后榮獲2013年青島西海岸新區十大道德模范、2020年藏馬鎮文明藏馬人、2025年第一批次青島市“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她用近半生的堅守,詮釋了“長嫂如母”的至善情懷。

一句承諾,一生守護
1978年,22歲的閆學菊與丈夫結婚成家。進門之初,她便清楚地知道,這個家里有一位時年18歲、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的小姑子需要照顧。面對其他兄弟姊妹的避之不及,這位剛過門的新媳婦沒有退縮,毅然將照顧小姑子和公婆的責任攬在了自己肩上。從此,她的生活軌跡便與這位“長不大”的小姑子緊密相連。從清晨的洗漱穿衣,到一日三餐的準備喂食,再到夜晚的安頓洗漱,閆學菊的生物鐘完全圍繞著這個小姑子的需求運轉。小姑子智商停留在兩三歲水平,生活無法自理,十幾年前牙齒脫落后,閆學菊在飲食上更是費盡心思,如同照顧嬰孩般,將食物做得軟爛可口,確保小姑子營養均衡。這份超越血緣的擔當,始于一份質樸的責任感,卻沉淀為一份沉甸甸的親情。
1998年,閆學菊的丈夫因病離世,留下年幼的孩子、智障的小姑子和年邁的婆婆。面對生活重擔,42歲的閆學菊咬著牙扛起一切,但村民不忍她獨自受苦,便撮合她與鄰村的老許再婚。面對婚姻抉擇,閆學菊唯一的要求便是帶著一家人改嫁。2002年,她與老許成婚后,依然堅持住在熟悉的庭院里,繼續照料婆婆和小姑子。2010年,90多歲的婆婆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安詳離世,而她與小姑子之間的羈絆卻愈發深厚。
無聲依賴,最深情的告白
長年累月的悉心照料,在小姑子單純的世界里刻下了最深的印記。她口齒不清,卻唯獨能清晰地喊出“嫂子”二字。這份依賴,是本能,更是信任。若長時間不見嫂子,她會焦慮不安,哭鬧不止,任誰勸說都無濟于事;而一旦聽到嫂子的聲音,看到嫂子的身影,她便會立刻破涕為笑,仿佛找到了最大的安全感。這一聲含糊的“嫂子”,這全然的依賴,便是對閆學菊47年付出最真摯、最深情的回報。從青春正好到年近古稀,閆學菊的身份從新娘到母親,再到兒孫繞膝的姥姥,不斷增添,但“好嫂子”這個稱呼,始終是她最閃亮的標簽,在時光的淬煉下愈發響亮動人。

使命在肩,甘苦與共的守望
47年的歲月,并非一帆風順。長年累月的操勞,讓如今年事已高的閆學菊落下一身病痛,但她總是能忍則忍,不愿輕易去醫院。2023年,她因肺氣腫需要住院治療,卻苦苦懇求醫生開藥回家,“我放心不下小姑子,她一人在家不行。”無論是村里的紅白喜事,還是鄰里街坊的閑聊,她總是匆匆一面就往回趕,心里時刻牽掛著家中的小姑子。即便是在榮獲“最美藏馬人”稱號的頒獎典禮前,她也不忘和工作人員商量,希望能先上臺領獎,以便早點回家照看小姑子。47年的相守,這份牽掛早已融入血脈,成為她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身體稍有好轉,她常念叨的是:“老天還是照顧我,我不想走在俺秀蘭(化名)前面。”
姑嫂倆坐在小院里,閆學菊耐心地為小姑子梳頭,女兒買的紅夾克穿在小姑子身上格外鮮艷。閆學菊說:"陪她變老是我最后的使命。"這句承諾,她用了大半生來踐行,并將繼續踐行下去。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賽男 通訊員 張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