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海草床保護與氣候變化協同”研討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記者獲悉,會議通過主旨報告、專題分享、圓桌論壇等多種形式,圍繞海草床保護與氣候變化協同、法律法規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等關鍵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一直高度重視海草床生態保護工作。近年來,新區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項目,加強海草床監測與管理,有效促進了海草床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健康發展,通過退養還海、改善棲息地環境、宣傳引導等措施,實施海岸帶綜合治理,成功恢復唐島灣306公頃鰻草海草床,成為山東省最大規模的海草床群落。唐島灣海草床的恢復驗證了“以自然恢復為主、以人工修復為輔”技術路徑的可行性,尤其是在輕度退化區域的生態韌性重建中具有示范意義,彰顯了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潛力,為全球海洋城市提供了“人海和諧”的實踐范本。
“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中國唯一統籌參與并全面實施“海洋十年”倡議的機構,中心始終深耕海洋國際合作、科技發展與生態保護領域。為構建“清潔、健康、韌性、安全”的海洋,中心已落地種子基金、大科學計劃、國際人才培訓等舉措,成功承辦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生態修復保護大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注入動力。未來,中心將重點聚焦海草床保護研究,強化政策支持,打造全球海洋治理可復制推廣的示范案例,攜手推動海洋向“我們所需要的海洋”轉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毅在分享中,聚焦黃渤海海域鰻草等優勢物種,結合監測數據深入分析了其分布特征與退化現狀。同時,他還評估了海草床在碳封存、水質凈化等方面的生態價值,并提出了推動海草床保護從生態修復向碳匯計量、政策支持全鏈條延伸的關鍵路徑,為挖掘海草床的“藍碳”潛力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減災中心生態監測及修復技術室副主任王嵐帶來了《海草床全鏈條保護修復及多元可持續模式探討》的專題報告。她分享了北海預報減災中心在開展海草床修復工作、構建監測網絡與評估體系、創新預測方法與技術以及提升公眾保護意識等方面的實踐經驗,持續推進海草床修復多元化共治新模式。

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焦宗蓮圍繞《聚力靶向施策、多方聯動守護碧海藍灣》的主題進行了分享。她介紹了檢察機關如何充分發揮公益訴訟等職能,積極回應經略海洋司法需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力構建立體化“檢護海洋”格局,打造專業化護海平臺,暢通全鏈條護海路徑。

青島市黃島區清源環保公益服務中心項目官員葛瑤圍繞《青島市海草床實地調研觀察及公眾活動倡導》主題展開了分享。她生動展現了社會組織及公益力量在海草床保護與修復中的獨特價值和關鍵作用。作為連接政府、公眾與生態保護實踐的橋梁紐帶,青島清源深入開展實地調研,精準掌握青島海草床的生態現狀、面臨威脅及修復需求,積極組織公眾參與倡導活動,有效提升社會各界對海草床生態價值的認知,推動形成全民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會議最后圍繞“海草床保護立法短板與完善路徑”主題開展了圓桌論壇。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建立健全監督保護機制,細化違法行為清單、梯度化處罰標準及多部門協同執法機制,是解決環境保護執法問題依據不足的關鍵。這場論壇匯聚了多元智慧,呈現了一場思想盛宴,嘉賓們分享的觀點與見解,將為后續海草床保護與修復實踐提供有力指導和借鑒。

此次研討會不僅為各方搭建了一個深度交流的平臺,更為未來海草床保護事業指明了方向。未來,各方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學術界、政府部門與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針對海草床保護領域執法依據不足、監管碎片化等問題共同建言獻策,為海草床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與科學修復筑牢法治保障,共同繪就海洋生態保護的新藍圖。國合中心也將依托國際合作的廣闊舞臺,積極推動我國海草床保護與氣候變化協同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國際化推廣與傳播。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