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貿秩序重塑、醫療健康產業加速迭代的今天,中國企業的“出海敘事”正從“走出去”邁向“走進去”。10月14日,海爾生物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青島隆重舉行。本次大會以“共生廿載?錨定新局”為主題,來自全球40余個國家的200多名合作伙伴齊聚一堂,共同開啟一場聚焦技術創新、深耕本土化運營、共繪生態共贏發展藍圖的高端對話。這不僅是一場行業盛會,更是一次戰略宣告——它標志著海爾生物正以“技術+本土化+生態”三位一體的新范式,重構全球競爭邏輯,開啟生命科學全球創牌新征程。

戰略升維:告別“單品出海”,轉向“生態共建”
過去,中國企業的出海路徑多依賴成本優勢與產品輸出,而海爾生物所展現的,是一種系統性的戰略升維。在全球化變局中,企業競爭已不再是單一產品的較量,而是場景創新、本土響應與生態整合能力的多維博弈。
大會現場,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盈康一生董事長譚麗霞女士在致辭中表示:“海爾生物的全球化既是商業的征程,也是責任的延伸,我們的全球化將‘以技術立根,以本土深耕,以生態共贏’,希望與全球合作伙伴一道,共織一張藍圖,共燃服務用戶的初心,在生命科學領域共創一個全球信賴的世界級品牌。”
目前,海爾生物聚焦核心技術創新發力,深耕實驗室解決方案、智慧用藥、血液技術、低溫存儲四大產業,以數智產品與方案“開道”,實現從單一產品向全場景方案的跨越升級,推動從“賣產品”到“建生態”的根本轉型,構筑起全球核心競爭力。
這不僅是業務模式的升級,更是全球化理念的重構——將“在地化”從戰術手段提升為戰略根基,把“生態協同”從合作口號落地為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
本土化不是選項,而是戰略必需
海爾生物的“一國一策”本土化運營體系,揭示了一個核心觀點:真正的全球化,必須是高度本土化的。通過建立覆蓋營銷、物流、售后的本地化中心,企業得以實現從“產品供應商”到“方案共建者”的角色轉變。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對全球市場差異性的深度尊重——在意大利定制U-blood智能血液管理系統,在英國完成倫敦瑪麗王后大學64臺生物安全柜的端到端交付,這些案例證明:只有深入當地場景,才能破解真實痛點,實現從“技術領先”到“用戶信任”的價值跨越。依托“一國一策”本地化策略,近期海爾生物已陸續入駐全球頂尖第三方檢測機構Eurofins、墨西哥瓜納華托衛生部州立實驗室等多國權威機構,并與泰國RAM醫療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獲得海外用戶的持續認可與復購。
基于領先的全球化布局,海爾生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成績單”。據海爾生物國際業務負責人王文明介紹,2019年到2024年海外市場實現了超200%的增長,目前,公司累計已有400余個型號產品獲得境外認證,擁有1100多家全球合作伙伴,產品及解決方案已應用于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于全球6萬多個科研、醫療、制藥等不同領域用戶。
生態共贏:重塑中國企業的全球話語權
海爾生物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100多家合作伙伴,這不僅體現了其市場覆蓋的廣度,更彰顯了其構建“零邊界生態”的戰略遠見。當企業從單打獨斗轉向生態協同,其核心競爭力也隨之從“產品力”升級為“平臺力”。
這種生態模式的價值在于:它讓全球合作伙伴成為利益共同體,共同承擔市場責任、共享創新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海爾生物正從“中國智造代表”轉型為“全球醫療基建賦能者”,重新定義中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角色與話語權。
盈康一生首席運營官劉鋼表示,為了能實現全球化服務,除了打造與用戶零距離體系,還要在此基礎上建設零邊界生態,鏈接更多的生態方共研、共創,形成與時代共進的命運共同體。
海爾生物的實踐表明: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已進入“深水區”。在這個階段,成功不再取決于出口額的增長,而是生態構建能力、本土融合深度與全球資源整合效率的綜合比拼。
未來,中國醫療企業要在全球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必須超越“制造優勢”的單一邏輯,轉向“技術+場景+生態”的立體競爭。這不僅是海爾生物的戰略選擇,也應成為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的共識方向。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奕靜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