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青版財經小記者來到臺東記憶博物館,開展了以“觸摸百年商業脈絡,傳承臺東文化根脈”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小記者們在沉浸式探索中讀懂臺東從明代楊家村到現代繁華商圈的變遷,讓百年歷史與市井煙火在實踐中“活”起來。
小記者合影留念。
小記者踴躍舉手回答問題。
活動當天,臺東記憶博物館講解員楊洋老師成為“歷史向導”,帶領小記者開啟了深度探館之旅。講解圍繞博物館“百年變遷”“老街履痕”“百業百態”“市井煙火”“風俗文脈”五大主題展開,用生動的故事串聯起幾百件館藏珍品背后的故事。
講解員楊洋老師向小記者介紹臺東的歷史。
在“百年變遷”主題區,老師指著臺東鎮早期“棋盤式布局”規劃圖,結合史料講解了1901年臺東鎮如何因“容納沿海遷徙村民、順應冬夏主導風向”而設計,還播放了還原楊家村來歷的沙畫視頻——從村民從云南遷移到嶗山烏衣巷,再到定居現址的歷程,讓小記者直觀觸摸臺東“歷史原點”。
小記者了解臺東商業市場。
走到“老街履痕”主題區,1935年臺東商業市場的原始股票、1941年大陸茶莊的茶葉桶都成為“歷史信物”,老師詳細介紹1927年臺東商業市場從露天大集到“集蔬菜魚肉、洋雜貨與戲院、說書場于一體”的變遷,以及1911年臺東郵電局如何成為老青島人“約會地標”的故事。
小記者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臺東的魅力。
小記者了解臺東的特色。
在“市井煙火”主題區,80年代職工家庭還原場景里的“兩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電視)、1985年的紅色天鵝絨椅子與掛歷,將與臺東交通從“人力車、馬車”到“地鐵2/1/4號線”的變遷相對比,讓小記者在觸摸老物件中感受臺東居民的生活變化。
小記者觀看青島刻紙藝術空間展。
由臺東記憶館、元盒數科、青刻品牌、建房所等機構共同舉辦的“青島刻紙藝術空間展”也正在館內展出。本次展覽以孫海燕老師為主創,匯集80余件精美作品,以“傳統剪紙和現代刻技法”為核心理念,深度融合青島臺東街區文化與城市風貌,通過紙藝的虛實變幻、光影交織,打造出一座可觀、可感、可體驗的城市美學沉浸式空間。
深度探館結束后,博物館研學部梁云龍部長帶來了以“從古代商業變遷,看臺東歷史發展”為主題的趣味小課堂。課堂上,梁部長以“商人的由來”為切入點——從周武王滅商后,商朝遺民靠買賣維持生計被稱為“商人”講起,順著先秦商業興起、秦漢初步發展、隋唐進一步繁榮、宋元鼎盛、明清再度興盛的脈絡,逐步銜接臺東商業的“前世今生”。
博物館研學部部長梁云龍介紹臺東的發展。
梁部長結合史料告訴小記者:“1891年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在青島建鐵路、港口后,臺東就出現了商鋪和貨棧,聚福樓、裕長醬園這些老字號就是那時誕生的;1927年臺東商業市場建成后,這里成了平民消遣的核心;2006年臺東三路被命名為‘青島臺東商業步行街’,如今每天有20萬人次光顧,最高時達50萬人次。”梁部長還會展示臺東從“露天大集”到“智慧商圈”的老照片與規劃圖,讓小記者在古今對比中,讀懂臺東“120 年從未間斷繁華”的商業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還特別設置了剪紙研學課程。由剪紙藝術家葉子老師為小記者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剪紙藝術體驗課。葉子老師首先為小記者講解了剪紙藝術的歷史淵源和技藝特點,通過實物展示和現場演示,讓大家直觀感受這項傳統藝術的魅力。在實踐環節中,葉子老師手把手指導小記者將紅紙折疊、剪裁,創作出一個個精美的窗花作品。小記者全神貫注,從生疏到熟練,在剪紙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成就感,更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記者學習剪紙。
此次活動,不僅讓小記者跳出書本,在沉浸式探索中觸摸到了臺東鮮活的歷史,更在非遺刻紙的實踐里,種下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種子。從傾聽博物館里的歷史故事,到跟隨梁部長梳理商業發展脈絡,再到親手體驗非遺技藝,每一個環節都讓百年臺東的煙火氣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深深烙印在小記者的心中。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