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青版財經小記者踏入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的大門,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探秘之旅。活動中,博物館的崔館長親自講解,為小記者揭開了古建筑構件柱礎以及諸多精美藏品背后的神秘面紗。
小記者與館長合影留念。
小記者積極舉手采訪。
博物館的大門別具一格,取自清代山西貴族老宅,古樸莊重。
崔館長向小記者介紹博物館的情況。
認真參觀的小記者。
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以其豐富獨特的藏品而聞名,其中柱礎更是一大核心亮點。崔館長首先帶領小記者來到柱礎展廳。柱礎,作為中國古建筑不可或缺的構件,承載著重要的功能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崔館長深入淺出地講解道,古代房屋多為木質結構,為了避免落地屋柱受潮腐爛,同時加強柱基的承壓力,古人在柱腳添上石墩,這便是柱礎的起源。柱礎不僅有防潮、加固的實用功能,還隨著朝代的變遷,衍生出了多樣的形制和精美的雕飾,兼具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小記者了解不同時期的柱礎。
小記者感受鼓式柱礎的魅力。
崔館長介紹精美的銅胎掐絲琺瑯器。
小記者觀看鳳尾尊。
小記者目不轉睛地盯著形態各異的柱礎,仔細聆聽每一個細節。崔館長介紹說,不同朝代的柱礎有著鮮明的特點。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柱礎上便出現了象征佛教的蓮花圖案;而隋唐五代的柱礎則一般稍扁。展廳中擺放的明代輔首連珠鼓釘銜環四柱礎,來自同一個明代宅府,崔館長邀請小記者親手觸摸柱礎上的花紋,感受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藝。
隨后,小記者來到了銅胎掐絲琺瑯器展區。館內陳列的琺瑯器均為海外回流珍品,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崔館長介紹,銅胎掐絲琺瑯器源自歐洲古希臘,后傳入中國,在明清兩代成為專供皇家宮廷使用的珍貴工藝品。其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需先在銅質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并焊接,再填充琺瑯質色釉進行燒制。
小記者觀看山海經成對景泰藍缸。
崔館長向小記者展示了一對直徑約120厘米的山海經成對景泰藍缸。這對制作于清末民初的巨型缸,滿胎掐絲紋飾,顏色鮮艷亮麗,層次分明。缸體上,眾多山海異獸在洶涌的波濤中若隱若現,栩栩如生。據崔館長介紹,這對景泰藍缸曾流出海外,2019年被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于法國收購回國,納入館藏,其獨一無二的工藝和珍貴的歷史價值讓小記者驚嘆不已。
小記者近距離觀看掐絲琺瑯仿古獸面紋花觚。
掐絲琺瑯仿古獸面紋花觚同樣吸引著小記者的目光。花觚為清乾隆年間制品,底部清晰刻有“古歙鮑氏制子孫寶用”九字款識,高27厘米,源自中國嘉德。花觚以銅為胎,喇叭形敞口搭配鼓腹、外撇圈足,造型仿自古青銅禮器,盡顯典雅莊重。通體以天藍色琺瑯彩為地,紅、黃、白、草綠、深藍等色彩交織,飾有蕉葉紋、拐子紋、獸面紋與如意云頭等紋樣,掐絲細致入微,釉色飽滿鮮亮。崔館長介紹,古歙鮑氏是徽州文化中的名門望族,此花觚曾置于鮑氏世孝祠,“子孫寶用”的款識承載著家族對后代的祝福,是乾隆時期琺瑯仿古器的精品。小記者湊近觀察,仿佛能觸摸到百年前工匠的匠心,紛紛感嘆古人將家族感情與工藝美學融合的智慧。
崔館長向小記者介紹掐絲琺瑯云龍紋香筒。
隨后,小記者駐足于掐絲琺瑯云龍紋香筒前。這件同樣來自清乾隆年間的藏品高38公分,源自佳士得拍賣所得,與1985年圓明園別有洞天遺址出土的香筒原為一對。香筒造型莊重典雅,技法嫻熟,筒身以紅、黃、藍、紫等琺瑯釉料填充,云龍紋飾布局層次分明、靈動鮮活。頂部采用銅鎏金工藝制成狻猊單鈕,狻猊喜煙火、好靜坐,是傳統香爐的經典裝飾;中部銅鎏金鏨刻的五爪大龍攀繞柱身,巨爪雄健,云霧繚繞,盡顯皇家威嚴;底部鏨胎鎏金俯仰蓮花座釉色濃烈,如寶石般奪目。崔館長介紹,香筒曾是清代宮廷典章用品,陳設于寶座兩側,象征皇權至高無上。對比遺址出土香筒的殘損,小記者更直觀感受到這件藏品的珍貴,也對傳統工藝的傳承生出敬畏之心。
小記者了解門當。
小記者了解南方建筑上的木雕。
小記者了解古建筑里房梁結構上的雕刻。
在木雕展區,小記者看到了中國古建筑常見的穿斗式房梁結構。展示的房梁結構上雕刻著一雙鳳凰,崔館長解釋說,這暗示著曾經的屋主人是一名女性,小記者對古人在建筑裝飾中蘊含的這些巧妙寓意深感新奇。
采訪活動現場。
參觀結束后,小記者還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對崔館長進行了采訪,崔館長一一耐心解答。最后,每位小記者都高興地領到了社會實踐證書,為此次難忘的參觀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崔館長回答小記者的提問。
傳統文化從來不是博物館里靜止的陳列,而是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等待被發現的鮮活生命。此次探秘不僅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更讓他們學會以敬畏之心看待傳統、以探索之志了解歷史。相信在未來,這些小記者會成為傳統文化的小小傳播者,帶著此次參觀的收獲,將千年瑰寶的魅力分享給更多人,讓古老的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