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8日啟幕的2025年中國國際城市軌道交通展覽會暨CAMET論壇上,青島地鐵發布了青島地鐵大模型、智能體,以及《青島地鐵“人工智能+”三年行動方案》,展示了青島地鐵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青島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君向軌道交通行業發出共同參與城軌人工智能共研體的邀請,要以AI為引擎、以數據為燃料,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使命感和緊迫感,在智能時代的征程中跑出加速度,共同為城軌行業與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作出新貢獻!
青島地鐵在CAMET論壇上做人工智能賦能城軌發展的相關分享
當前,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已轉入“建設運營并重、以運營為主”的發展新階段,面臨運營成本與安全壓力大、應急響應與指揮效率低、服務精準度與管理精細化不足等發展難題。青島地鐵秉持“為人民建地鐵,為城市建地鐵”的初心,積極落實國家、省市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動要求,以青島市“10+1”產業體系為引領,聚焦發展難題,強化場景應用,率先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有序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應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先行先試打造智慧城軌示范線
2020年,青島地鐵開展智慧城軌規劃與建設。聚焦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方向,突破發展智能裝備新興產業,青島地鐵牽頭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車-車通信的列車自主運行系統(TACS),并于2024年4月完成了在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的首次工程化應用,獲中城協“總體技術國際先進,車車通信的車輛信號融合技術國際領先”成果評價。同時,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還實現了智慧建造、智慧運行、智慧運維全覆蓋,實現了“全線、全場景化、全功能”的智慧車站,建成了業內首個車輛、供電、機電、工務、通信、信號等全專業智慧運維系統,應用了山東省首個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生產運作和應急響應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約51%,核心系統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年節約運營成本超30%,各項指標均優于既有線路同期。
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軌
為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進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青島地鐵聚焦人工智能先進技術發展,研發首個城軌行業大模型,填補城軌行業人工智能應用空白的實際現狀,賦能城軌業務場景應用。
系統規劃,制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城軌規劃。青島地鐵基于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2024年初,在原智慧城軌規劃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發展,研究制定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軌規劃,基于設備數據、服務數據等生產要素化,以人工智能、城軌云、5G等技術為支撐,聚焦智慧建造、智慧運行、智慧運維、智慧企管四大核心業務板塊,建設基于TACS的全自主運行、全數字感知、全智慧運維、車地一體、互聯互通、靈活編組的智慧城軌。
內聚外聯,創新組織推進模式。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推進思路和業主主導、生態聯創的組織方式,開展“人工智能+軌道交通”1124N行動。聯合科研院所、AI頭雁企業,組建聯創體、人工智能應用實驗室,聚焦軌道交通大模型和機器人2項人工智能技術,按照“科研+示范工程”和伴隨式研發建設路徑,組建一支包括業務人員、設計人員、研發人員、技術專家的伴隨式研發團隊,協同開展垂域大模型研發工作。
主動作為,首發城軌行業大模型。于4月25日的智慧城軌2025青島現場會首日,我國首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大模型正式發布,標志著我國城軌行業正式進入大模型時代。
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大模型首發
聚焦垂域應用,自主研發青島地鐵大模型。以城軌行業大模型為基座,通過模型融合、垂域適配的技術路線,深度融合各專業小模型和青鐵業務數據,加快研發構建“大模型+智能體”的混合專家型大模型,實現業務場景100%覆蓋。
設備維修類智能體
青島地鐵大模型具有完全解耦、全棧自主化、大小模型融合、數據思維鏈4大創新點,具備快速迭代、靈活切換更優模型、輸出可信性高等優勢,滿足在城軌核心業務場景的應用需求。目前已上線乘客服務類、設備維修類、運輸組織類、應急指揮類、辦公服務類五類智能體,顯著提升故障排查、車站巡檢、工單填報、統計分析、知識問答等效率,推動業務重構、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助力軌道交通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新一代數智化轉型格局。場景全域覆蓋后,預計乘客主動服務提升超60%、生產作業流程縮減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線網預計每年可實現運營成本節省超10億元。
對標國家戰略啟動三年攻堅
青島地鐵于今年6月份啟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編制工作。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后,青島地鐵率先掀起學習熱潮,組織全員專題學習,系統研讀《意見》,確保全體干部職工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知行合一,切實將國家部署轉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指南,推動“人工智能+”各項要求在青島地鐵落地生根、見行見效,并結合《意見》,完善青島地鐵“人工智能+”行動方案。
方案明確了青島地鐵“人工智能+”16521攻堅行動體系,即錨定“構建人工智能與軌道交通、低空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新業態”1個總體目標,堅持“系統規劃、以人為本、問題導向、場景驅動、科產融合、與時俱進”6大基本原則,實施“算料、算法、算力、平臺、安全”5大AI基礎設施行動和“人工智能+軌道交通”“人工智能+低空經濟”2大主營業務AI賦能行動,構建1套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力爭2027年90%業務場景實現新一代智能終端與智能體賦能應用,推動“業務重構、流程再造、組織變革、數據共治”四大轉型,構建高度智能、人機協同、業務融合、流程集約、共創分享的雙主業現代化發展格局。
青島地鐵“人工智能+”三年攻堅行動示意
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化發展
青島地鐵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目前,在智能智慧化領域已投資布局青軌科技、博寧福田、青鐵諾麗、達闥科技等14家專精特新企業,研發全國首個全自主運行系統TACS、省內首個軌交云平臺與大數據平臺、智慧工地系統、供電智慧運維系統、城軌大模型等十余個拳頭產品。在“大模型+”應用領域提前投資布局青島智運、數科院等企業,開展垂域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垂域大模型和智能體應用等產品研發、能力構建及應用方案推廣。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方面,成立青鐵諾麗、國科智維等公司,研發車輛機器人、供電機器人、軌道機器人等多款先進產品。
青島地鐵產業生態布局
未來,行業大模型、機器人及配套應用系統的產業規模將顯著增加。青島地鐵將以我市“10+1”產業體系為引領,持續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加快城軌大模型、TACS、智慧運維等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持續做大產業規模,為其他行業賦能,實現創新成果生態化產業落地,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