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作為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特色活動之一的“智匯深藍——海工研發產業一體化創新發展對接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活動現場,來自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央國企、高新技術企業家代表等齊聚一堂,聚焦海洋工程領域前沿動態,共同探討海洋工程研發產業一體化的新內涵、新模式和新應用。
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院長張建民表示,中國海工院始終堅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依托“清華大學大工科下海”優勢與青島乃至山東區域海洋科技產業基礎和應用場景高效結合,聚焦解決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重大戰略需求,以“強核心、大平臺、產業化”的運行模式、著眼于海洋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著力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海工高端智能裝備研發的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重點發展以海洋高端智能裝備與無人化技術為特色的研發產業一體化新質能力,以科技創新和數智賦能推動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高德利聚焦海洋鉆井關鍵技術智能化發展,系統闡釋了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智能裝備等前沿技術在深海鉆探效率提升、作業安全控制和油氣采收率優化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與實施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與跨域協同發展——技術深潛——產業躍遷——人才重塑,探索海洋領域高質量發展路徑,深刻論述了如何通過技術突破、產業升級與人才培養的跨域協同,構建海洋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范式。
在項目交流環節,華電集團福建分公司副總經理黃彪斌介紹了“全國首座海水抽水蓄能電站示范工程項目”,展現了綠色能源與海洋工程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胡振中圍繞海工數智軟件技術國產化研發項目作專題報告,系統闡釋了我國海洋工程軟件“卡脖子”技術的重要進展和發展方向,及其對推動海洋工程走向“少人化、無人化、遠程化”的重要意義。
在圓桌對話環節,嘉賓圍繞“海洋工程產學研融合與成果轉化”展開深度交流,從技術研發、應用場景到金融賦能,多維度探討了海洋工程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就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等關鍵問題達成多項共識,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與資金鏈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實施路徑。
此次活動有效促進了海洋科技資源整合與創新能力提升,為推動東亞乃至全球海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