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戰略版圖中,古鎮口融合創新區宛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正憑借科技創新這一核心引擎,強勢破局傳統發展模式,廣泛匯聚各方資源能量,向著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峰全力沖刺、勇立潮頭。
以國家戰略需求、科技創新為牽引,古鎮口融合創新區錨定未來產業新賽道、突破資源配置瓶頸、激活科教協同發展勢能,精心構建起“教育先導、科技支撐、人才引領”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格局,形成科技賦能產業、政策保障創新、科教支撐發展的強大優勢,在區域協同創新的浪潮中乘風破浪,為西海岸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構建創新矩陣,筑牢發展根基
產業是創新的堅實載體,科技是產業的核心驅動力,二者相輔相成。古鎮口融合創新區緊密圍繞“海洋+空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方向,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了“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園”的成果轉化之路。如今,海洋、空天高端裝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成為引領區域未來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動力源”。
在海洋無人裝備領域,以“科研賽事-孵化載體-產業集群”為特色的發展路徑愈加明晰。借助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學科優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科技園、海洋無人裝備創新基地成功培育出航天九院無人船艇、碧藍智能裝備等一批科技型企業,構建起以無人船、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為主攻方向的特色產業體系。2025中國國際海洋水下機器人大賽、第五屆全國水下推進技術學術研討會等系列賽事會議的成功舉辦,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等一批新裝備的成功交付,更是讓古鎮口融合創新區一躍成為全國水下無人裝備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的“核心陣地”,有力推動技術成果從“實驗室樣機”迅速進入“市場化應用”。
在輕型航空動力領域,全鏈條創新生態正加速形成。中國科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等頂尖科研力量在此匯聚,青島航空技術研究院、青島空天動力結構安全研究所等先后落地生根。“仲華”熱物理試驗裝置、空天動力結構服役安全試驗預研裝置等大科學裝置穩步推進,為航空動力核心技術的突破提供了“硬核支撐”。在此帶動下,中科航星、中科科工等一批科技企業成功孵化,蔚藍空間、高端軸承等總投資達120億元的重點項目紛至沓來、集聚落地,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部件到整機、從科研試驗到定型量產的多輪次跨越,填補了新區輕型航空動力產業的空白。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空天地海”一體化數據服務體系正逐步完善。總投資80億元的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青島創新中心、歐比特衛星大數據產業園、國電高科天啟衛星物聯網產業園等全面布局,可提供從數據采集、存儲到應用的全流程服務;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發布“瑯琊”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啟動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研究設施預研項目,中電科14所瀕海研發測試基地建成運行,促進“人工智能+海洋物聯網+衛星大數據”深度融合,為全球海洋預報、深海深空開發、低空經濟等國家戰略需求提供了堅實的信息科技保障。
截至目前,古鎮口融合創新區已成功引進培育科技企業4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6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年規上營利性服務業收入超40億元。區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主要負責人陳曉光表示:“我們將持續聚焦未來產業賽道,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資源統籌調配,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協同,全力加速產業集群化發展,助力古鎮口融合創新區打造成為全國領先的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
政策創新為鑰,激活創新要素
“科研用地分割轉讓政策太實用了。它允許我們的科研綜合體按棟、層分割登記,既讓財力有限的中小企業買得起辦公用房,又盤活了閑置資產,實現雙贏。”可健可康(青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越爾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紛紛感慨道。這番感慨,真切道出了古鎮口融合創新區以政策創新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的顯著成效。為打破創新資源配置的壁壘,古鎮口融合創新區推出了一系列精準化政策,為科技企業的發展“松綁賦能”。
產業創新的加速推進,離不開完善的政策體系保駕護航。當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用地緊張、儀器短缺等現實難題時,古鎮口融合創新區以政策創新為鑰,精準破解資源配置瓶頸,為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集聚掃除障礙。
針對科研用地集約利用難題,2024年4月,西海岸新區出臺《科研綜合體分割轉讓管理辦法(試行)》并在古鎮口融合創新區試行。該政策精準界定了適用范圍,僅針對科教(科研)用地上的經營性科研綜合體,確保資源能夠精準向科技研發主體傾斜;同時簡化了審批流程,實現了“一站式”高效服務。目前,該政策已收到5宗轉讓申請,區自然資源局正積極推進政策修訂工作,計劃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惠及更多企業。
2023年9月,《青島古鎮口大學城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印發,構建起“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共享機制,解決了中小微科技企業“買不起、用不上”高精尖儀器設備的痛點。搭建古鎮口大學城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開放共享平臺,首批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17家單位的555臺(套)高精尖儀器設備搬上平臺“貨架”,同步開發網站和微信小程序,企業隨時隨地上平臺進行“科創淘寶”。推出“大學城創新券”激勵政策,財政撥出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大學生創客等使用方購買研究開發、檢驗檢測、大企業開放服務,按實際支付費用的30%、80%對企業、大學生創客進行補助;對供給方按使用方實際支付費用的10%-30%進行獎勵。古鎮口海洋科教創新區高校理事會副秘書長鞠慶坤表示:“共享平臺已成功受理100多單儀器設備預約使用業務,大幅降低了企業研發成本,促成明月海藻集團使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核磁共振波譜儀進行了200多次海藻酸鈉樣品測試,解決了企業購置高端儀器設備投資大、使用率低的難題。”
用活科教資源,打造創新高地
如果說政策是創新的“助推利器”,那么科教資源就是創新的“源頭活水”。作為海洋特色大學城,古鎮口融合創新區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高端科研機構集聚優勢,實施科創平臺產學研結對共建計劃,以“科教產融合”為紐帶,全力打通“產學研用”鏈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持久動力。
海洋、空天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快速集聚。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古鎮口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創新發展基地4所“雙一流”高校和中國遠洋海運人才發展院、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青島濱海學院、青島西海岸新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4所一流職業院校集聚古鎮口大學城,現有師生約6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0萬人,成為全國重要的海洋科教高地。目前,已落地建設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水產品種創制與高效養殖、海洋關鍵材料、重質油等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仲華”熱物理試驗大科學裝置、“海基一號”科教基礎設施等4個重大科創平臺,海洋、空天領域基礎研究創新策源能力快速提升。
“院士領航”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古鎮口融合創新區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走出了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俊強自2016年起帶領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團隊,在古鎮口融合創新區組建青島航空技術研究院,2022年開工建設“仲華”熱物理試驗大科學裝置,孵化出中科航星、中科科工、中科國晟、中科睿航四家成果轉化公司。2021年引進李應紅院士團隊,共建青島空天動力結構安全研究所,推動空天動力結構安全試驗裝置入選“十五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庫,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設立山東省首個低空經濟現代產業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薛長湖教授推動未來海洋食品智能制造概念驗證和中試熟化基地獲教育部立項,為海洋藥物與食品產業發展提供了硬科技支撐。院士與功能區的深度合作,形成“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批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鏈式反應。
實施科創平臺產學研結對共建計劃深化校企合作。聚焦青島市“10+1”創新型產業體系、西海岸新區“5+5+7”重點產業,協商高校院所發布53個高能級科創平臺;全力幫助新區每家企業至少對接1個科創平臺,與高校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加速推動優質科研資源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構筑起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的快速通道,助力新區在科技強市行動中跑出“加速度”。目前,已促成6個結對共建重點項目。
古鎮口融合創新區打造海洋特色科教高地
不僅如此,科創平臺產學研結對共建的開展,促進了高校學科設置機制調整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國海洋大學新獲批的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深藍未來技術學院、海洋材料現代產業學院全部落地西海岸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加大學科布局調整力度,爭取在海洋科學一級學科下增設人工智能海洋學二級學科。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創科教融合研究生創新實驗班,打造海洋空間與信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高地。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創新發展基地與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海爾集團、嶗山實驗室、中船719所等90余家大院大所大企業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獲批工信部“頭雁人才”培養計劃、中央網信辦教育培訓基地,承辦部委及行業培訓47項,參訓學員超8800人。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能源動力、水產、海洋生物等100多個海洋領域學科專業,在古鎮口大學城匯聚、協同發展,成為全國海洋學科建設和人才集聚、培養高地。
高校學科布局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哈爾濱工程大學依托船舶與海洋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船海特色學科優勢,建設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科技園,引進孵化24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海洋科技企業130余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生物與醫藥學科,支撐建設海洋工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探索基礎研究成果快速產業化新路徑。截至目前,高校科研團隊已與功能區6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合作,聯合攻關技術難題30余項,成功轉化科研成果15項,形成了“科教興產、產促科教”的良性循環。
陳曉光表示:“古鎮口海洋特色科教高地建設,是西海岸新區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抓手。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制定新政策,加強高校院所、科創平臺與企業的協同聯動,推動科教資源向產業優勢轉化,助力古鎮口融合創新區成為全國海洋科技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標桿。”
青島古鎮口融合創新區錨定“走在前、挑大梁”,持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帶動科技產業金融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古鎮口大學城、海洋科學城、海洋空天國家空間開放高地,不斷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勇毅前行。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范鎮 通訊員 王雪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