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的城市尚未完全蘇醒,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市北巴士第六分公司停車場內已響起引擎的轟鳴。367路駕駛員張培生像往常一樣早早到崗,對車輛進行細致地檢查、清潔,這套標準化流程他重復了十余年。作為一名“老公交”,張培生用方向盤丈量城市,在十米車廂書寫著新時代的堅守與擔當。

安全為基:筑牢行車“生命線”
2011年,24歲的張培生脫下軍裝換上工裝,成為市北巴士367路的一名駕駛員。“方向盤上系著乘客的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是張培生常掛在嘴邊的話。從軍營到公交,他將軍人嚴謹的作風融入日常工作中,總結出“三穩三勤”工作法:起步穩、行車穩、停車穩,勤檢查、勤觀察、勤提醒。有次,在瑞昌路與南昌路交會處,他發現一個大型金屬垃圾桶被風吹倒,橫在路中央,占據了部分車道,導致車輛紛紛避讓。張培生立即停車,打開雙閃警示燈,將垃圾桶扶至路邊安全區域,避免可能發生的交通事故。這樣的應急處置,在他駕駛生涯中已成為常態。
面對突發情況,張培生始終保持著“教科書級”的應對能力。今年3月,他在海泊橋車站附近聽到救護車警笛聲,正值早高峰車流量大,他迅速觀察路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45度禮讓救護車,短短幾秒鐘便讓出“生命通道”。乘客們紛紛點贊:“張師傅的果斷讓行,讓我們看得心里暖暖的,不愧是‘老駕駛員’,反應真迅速。”

服務為本:打造流動“服務站”
對于張培生來說,安全只是起點,服務永無止境。他創新推出“四心服務法”:對老年乘客“扶一把、問一聲、等一等”,對特殊群體“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幫一把”,對外地游客“當好活地圖、做好講解員”,對問詢乘客“耐心聽、仔細問、清楚答”。
2021年寒冬,張培生在延安二路車站偶遇輪椅少年小杰母子。當看到母親獨自抱孩子上車、輪椅在寒風中搖晃時,他本能地伸出雙手。這一抱,開啟了長達五年的特殊約定——從每周三次康復接送到每月醫院復診,從私家車接送中考到海邊圓夢之旅。今年夏季,小杰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中考。為了慶祝小杰順利考取高中,張培生特意調整班次,帶著小杰完成了一場期待已久的科技館之旅。張培生推著輪椅上的小杰穿過智能機器人展區,感受宇宙漫游的震撼,在物理互動區親手操作磁懸浮實驗。
針對殘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張培生積極參與公司“i無憂”助殘志愿服務項目。他不僅熟練掌握無障礙設施操作,還細心記錄下了殘障乘客的出行習慣和目的地。項目開展以來,已累計服務殘障人士123人次,張培生的車廂成為他們出行路上最溫暖的港灣。

一個榜樣就是一面旗幟
張培生是分公司公認的“金牌傳幫帶”師傅。每當有新駕駛員入職,或者有同事在安全駕駛上遇到困惑,張培生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他的“安全經”和“服務道”。新駕駛員入職時,他總會帶著他們走一遍367路全程,指出每個路口的盲區、每個站點的特殊乘客需求;在惡劣天氣應急保障等關鍵時刻,張培生總是主動請纓,沖鋒在前,以確保市民出行暢通無阻。“關鍵時刻我得頂上去!”這是他最響亮的回答。在張培生的駕駛艙里,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武器”:一個裝滿常用藥品的小藥箱,一本記錄乘客特殊需求的筆記,一張標注著沿線醫院、學校、養老院位置的地圖。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卻承載著他對乘客最真摯的關懷。
20萬公里的平安軌跡,是張培生用方向盤丈量的城市脈絡;十余年如一日的無悔堅守,是他用赤誠之心鋪就的溫暖回家路。張培生,這位市北巴士六分公司的普通駕駛員,用他緊握方向盤的雙手,在川流不息的城市脈絡中,鋪就了一條安全、溫暖的回家路。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