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秋日的晨光,沐著清爽的海風,中國自行車運動騎游大會(海系列)暨2025年第三屆“山海騎遇”環半島自行車賽—大道嶗山·青島站于10月26日在嶗山區落幕。這場融合了體育激情與山海美景的賽事,不僅是全民運動熱潮的生動寫照,更成為嶗山區以賽事經濟為引擎,踐行中國式現代化嶗山實踐的鮮活注腳。

“最美賽道”秀山海:復合型賽事點燃初冬激情
秋日的嶗山,晨霧繚繞,海天一色。清晨7時未到,仰口游覽區停車場已是人聲鼎沸。調試車輛、熱身拉伸、檢查裝備……參賽選手早早抵達,在微涼的晨風中進行最后準備。
“各就各位——出發!”發令槍響,參賽選手依次出發,迎著海風駛向山海之間,色彩斑斕的騎行服在晨光中劃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全長31公里的賽道路線,從仰口游覽區停車場蜿蜒至巨峰游覽區天地淳和廣場,累計爬升859米,全程實行封閉管理,囊括緩坡、陡坡等多種地形,全方位檢驗著選手的體能與技巧,同時也將嶗山的核心文旅資源串聯成線。選手在競技拼搏中沉浸式感受“山海相依、文景相融”的獨特魅力,在無形中構建起“運動+觀光+文化”的復合型賽事消費新場景。
“感謝這次騎行比賽,讓廣大騎友大飽眼福,體驗到了嶗山山海相連的美麗風景?!敝T城的騎行愛好者王紹飛在賽后激動地說,“一邊是碧波萬頃的大海,一邊是奇峰林立的嶗山,在這樣的環境中比賽,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享受。”
本次賽事設置充分彰顯全民體育精神,男子精英組、男子大師組、女子組及騎游組的劃分,覆蓋18至60歲不同年齡段人群,讓專業選手與騎行愛好者共享賽事樂趣。
“山海聚能”興賽場:特色新場景激活融合動能
“山海騎遇”環半島自行車賽并非個例,嶗山的賽事競爭力,從來不是單一的場地供給,而是“山為骨、海為魂”造就的獨家賽事新場景。將峰巒疊嶂與碧波萬頃揉進競技空間的獨特性,是其吸引各地選手奔赴而來的關鍵所在。
正是這份場景的不可替代性,讓嶗山逐步成為賽事IP“引力場”:2025年全國海岸賽艇邀請賽上,全國36支頂尖賽艇隊伍逐浪爭鋒;2025年第五屆亞洲皮劃艇聯合會海洋皮劃艇錦標賽,吸引了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頂尖運動員上演“海上競速”;國際柔道大獎賽也因這份“山海底蘊”更添關注度,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名頂尖柔道運動員齊聚角逐;流清灣憑借三面環山的地理格局與穩定浪高,成為兼具專業性與安全性的“浪場實驗室”,持續舉辦沖浪、槳板等高水平水上賽事……高水平的山海競技舞臺,吸引著源源不斷的運動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打卡”。
嶗山區乘勢而上,以新場景為支點,進一步打破產業邊界。通過“參賽證享景區減免、賽事聯動特色旅游產品組合”的設計,構建“賽事引流—體驗留客—消費轉化”的閉環,讓選手從“為賽而來”變為“為山海停留”,帶動餐飲、住宿、文旅消費同步升溫,真正實現以賽事新場景激活“農文體旅商”深度融合,有力帶動區域人氣與消費雙攀升,讓賽事經濟從“一次性熱度”變為區域發展的“持久動能”。
以賽為媒謀新篇:繪就高質量發展嶗山圖景
2025年第三屆“山海騎遇”環半島自行車賽的成功背后,細節之處皆折射出嶗山區“以賽興城、以賽惠民”的發展智慧。嶗山區以賽事為橋梁,打破了農業、文化、旅游、商業的傳統邊界,構建起“設施完善、賽事密集、產業聯動”的體育經濟新格局。
賽事帶來的不僅是嶗山風景區的短期流量高峰,還催生了“賽后延伸消費”的長效效應:許多選手與陪同親友賽后選擇多停留3天至5天,既能到太清宮探尋歷史文化、赴北九水欣賞山水畫卷,也會走進田間地頭體驗農耕樂趣,到茶農家中品味嶗山綠茶的醇厚,在特色市集中選購海鮮干貨與手工藝品。從“單一賽事參與”到“全域消費體驗”的延伸,有效激活了文旅消費潛力,推動嶗山從“旅游目的地”向“體驗消費地”轉型,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開辟了新路徑。
專業組選手張蓓表示:“這次比賽結束后,我一定會專門帶上家人和朋友重游嶗山,計劃去太清宮、北九水等景點游覽,品嘗地道的嶗山茶,嶗山絕對是一個值得一來再來的地方?!?/p>
天未亮便到場籌備的志愿者,用細致服務保障賽事運轉;自發聚集在賽道旁的市民,用歡呼聲為選手加油——這些身影共同勾勒出嶗山的“城市溫度”。對本地市民而言,參與賽事、觀看賽事成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選擇,幸福感與歸屬感在互動中不斷提升;對外地選手來說,貼心的服務、熱情的氛圍讓他們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嶗山區“賽事惠民、全民共享”的氛圍,正是區域發展凝聚起全民同心、攜手奮進的動人底色。
未來,嶗山區將繼續深挖山海自然稟賦與歷史人文優勢,持續拓展“體育+”新業態的廣度與深度,打造更多兼具沉浸式體驗與強互動性的復合消費新場景,推動“農文體旅商”在共生共榮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嶗山,正以賽事經濟為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畫卷上,不斷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