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開放共融。2025年,市南區再次站于創新與改革的前沿,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懷,誠摯邀請全球創投風投機構、科技創新企業及高層次人才,共赴一場科技與金融深度交融的盛宴——這里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平、透明、高效的營商環境。在這里,資本與科技深度融合,機遇與場景無限廣闊。市南,正成為各類投資者、創新人才首選的“投資沃土”和“興業寶地”。
新的機遇之窗,正徐徐開啟。
2025再啟航,市南繪就產融發展新篇章
9月26日,2025·青島創投風投大會即將拉開帷幕。作為大會重要分論壇,市南區也將在同日下午舉辦以“AI技術變革下的金融與科技”為主題的分論壇活動。
此次市南區分論壇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的環節,包括金融科技主題演講、圓桌對話等。屆時,國內一線投資機構合伙人、產業資本負責人、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領域領軍人才等將齊聚現場,共同探討在AI技術變革下,金融與科技如何優化協作、融合發展;探索通過數字技術重塑金融邏輯、賦能產業創新的現實路徑;分享市南區在“科技+金融”雙輪驅動下的新成果、新機遇,共同謀劃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導力量,正在進入“技術創新、深度應用、規范發展”的新階段,全面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崛起,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金融服務的創新與效率提升,也為金融業態帶來深刻變革。而金融業作為推動科技發展的核心支撐,在積極擁抱科技變革的同時,也正成為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作為山東省金融機構最集聚、業態最豐富的城區之一,市南區金融業成績亮眼,海洋保險發展中心落地,著力構建機構集中、機制完善、功能全面的海洋保險生態集群,激發青島海洋經濟活力;本外幣貸款余額在全市率先突破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及本外幣貸款余額的規模、占比均居全市第一,是青島金融業的中流砥柱。
厚植創投生態,市南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市南區深化運用“投創投、招創投、創投招、創投投”的四位一體資本招商打法,通過“以投帶引”模式,既為龍頭企業落地搭橋鋪路,又為產業鏈補鏈強鏈精準賦能。以創投為引擎,撬動循環經濟、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走出了一條“金融+產業”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近年來,華欣石恒、海創華資等一批優質基金注冊落地,洪泰基金等標桿機構持續加大投資布局;總規模15億元的央企全資創投平臺中化綠色母基金落戶市南區,彌補央地資本合作空白;海信集團在我區設立CVC產業投資機構億洋投資,精準投向高科技產業。加快中央一攬子金融政策落地實施,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引進規模30億元的全市最大AIC基金——青島工融鼎匯華資創投基金,管理規模200億元的全省首家險資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陽光恒益(青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落地。2024年,備案基金產品數量同比增加17%、創投基金產品規模同比增長57%,增速居全市首位。
“以投資引企業、以企業促產業”,在大力引進培育創投風投機構的同時,市南區持續發揮創投風投機構在招商引資中的獨特作用,圍繞創投機構的“朋友圈”、被投機構等精準招商,聚焦優勢產業精耕細作,下大力氣招引契合本地資源稟賦的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重塑產業提質增效新優勢。通過投資天圖資本引進愛回收愛分類項目,落地兩年以來,累計銷售額超75億元,帶動了全市循環經濟升級發展。
近三年來,市南區運用“投行思維”參股十多家頭部機構,帶動引入項目150多個,直接投資30億元,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超過80億元,走出創投引領產業升級新路徑;每年落地億元項目100個以上,新納統企業855家,實際利用外資超11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新設18支產業基金,總規模57.13億元;新注冊億元以上項目6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達11個,“資本+鏈式”融合招商的“葡萄串效應”正持續顯現。
聚力數字經濟,打造產用融合生態高地
2025年,市南區正全力構建“1+6+1”主導+創新產業體系,搶先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出臺青島市首個數字經濟扶持政策、全省首個元宇宙政策,制定《市南區數字經濟產業鏈群“1+4”行動方案》,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軟件、集成電路、元宇宙4個核心賽道,打造數字經濟特色產業體系。8月18日,《市南區全區域全領域“人工智能+”行動方案(2025-2027)》正式發布,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升為全區戰略部署,提出建成全國“人工智能+”產用融合特色型生態高地的發展目標。錨定打造全市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地和應用示范區兩大任務,通過夯實算力、算法、數據三大基礎底座,為未來市南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擘畫了清晰藍圖。
市南區擁有深厚的數字經濟發展底蘊,曾被譽為“青島市軟件信息產業發展的搖籃”,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積累堅實基礎,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入選全省首批數字經濟產業創新中心、創新服務機構數量分別占全市的17%、40%,三季度規上互聯網、軟件信息業營收同比增速9.1%,連續16個季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一批企業與AI深度融合,亞微軟件、松立集團等8家企業獲評青島市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聯盟成員;華正信息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入選山東省首批優秀工業領域大模型場景類服務平臺;諾亞信息等3家企業的垂域模型產品入選山東省工業領域行業大模型“揭榜掛帥”攻關項目名單。2個項目入選2025年度山東省元宇宙創新“名品”項目名單,占全市入選項目總數的33.3%。2025年度山東省數字產業先鋒企業名單,數量占到全市總量的40%。數字經濟業務輻射至全省、全國、全球的占比分別為80%、67.9%、13.2%,累計為企業提供數字創意、教育醫療、城市更新等產業轉型、市場拓展場景1000余個。
優化載體與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高品質保障
市南區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與低效用地再利用,2024年提質升級樓宇面積40萬平方米,盤活低效載體20萬平方米,新打造銀座中心、公園里等10座專業特色樓宇(園區)。連續2年獲評“中國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區”,連續4年獲評中國樓宇經濟標桿城區30強。2025年,市南區統籌全域創新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發布《市南區50座重點樓宇“樓長制”包聯清單》《市南區2025年30座樓宇更新盤活計劃》等系列文件,將加快完成15座老舊樓宇更新改造,更新盤活閑置商務載體60萬平方米以上,新培育產業特色樓宇10座,賦能優質產業發展。作為全市“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人工智能賽道承載區,市南區統籌全域空間利用,建設全域無界創新產業園,引導園區向集群化、專業化、高端化方向發展。中聯·云芯、云智產業園等產業園區不斷提檔升級,各園區間形成互補,進一步提升整體競爭優勢。
持續強化內生發展“驅動力”,優化營商環境。2024年,創建市南區“政務服務+”聯盟,設立政務服務便民服務點43處。豐富增值化政務服務場景,13個場景60個審批事項實現全流程數字審批。優化“1+7+N”專班工作機制,創新構建“12+N”政企懇談機制,成立“政務服務+”聯盟,設立43個政務服務便民點,將301項政務服務事項下沉至企業身邊。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保障。精準有力的金融舉措,如同活水灌溉創新之樹,為科技發展提供關鍵支撐。當科技遇見金融,當創新擁抱資本,市南正以奔跑的姿態面向未來。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