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嶗山區松嶺路上的特來電“光儲充檢”一體化充電站內,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光澤,所發電量正通過智能系統精準輸送至充電樁,為往來的新能源汽車補給動力。據記者了解,這個站點配備30臺直流快充樁,依托分布式光伏年發電量可達50萬千瓦時,基本實現充電用電自給自足,每年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00噸。
這處充電站并非孤立的環保樣本。2023年,嶗山區獲評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綜合性區域試點,近五年來,嶗山區立足產業與科創優勢,在先行區建設中走出了一條“頂層設計引領、科創驅動內核、產業升級支撐、生態效益彰顯”的特色路徑。
科創驅動內核:從企業創新到產業集群
走進特來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正調試新一代智能充電模塊,其搭載的“光儲充協同控制技術”已獲得多項發明專利。“這項技術能實現光伏、儲能、充電系統的無縫銜接,即使電網波動也能保障充電穩定,綠電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研發負責人介紹的技術突破,正是嶗山區科創實力持續提升的微觀體現。
近五年,嶗山區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000家,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80件,兩項關鍵指標均穩居全省第一。在這樣的科創生態中,企業創新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融入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
嶗山區已累計培育智能家電、虛擬現實等11個省級“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數量居全市首位,其中智能家電、人工智能兩大集群升級為省支柱型雁陣集群。特來電所在的新能源產業,正是集群協同創新的受益者——依托海爾集團等集群領軍企業的供應鏈資源,結合中科曙光等“頭雁”企業的算力支持,其智慧充電網絡實現了與區域能源系統的深度融合。
動能轉換實效:綠色產業的規模與活力
在嶗山區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平臺為特來電的充電網絡進行“云端體檢”。“借助‘掛號問診’服務模式,我們能實時監測全區2000余臺充電樁的運行狀態,及時排查故障、優化調度,運營效率提高了25%。”賦能中心負責人的介紹,道出了嶗山區推動產業動能轉換的關鍵舉措。
近五年,嶗山區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持續激活綠色產業活力。通過培育24家場景應用實驗室、13家新銳企業、9家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構建起全鏈條的產業服務體系,這些平臺數量均居全市第一。特來電的智慧充電網絡正是依托這些平臺,實現了從設備制造到運營服務的數字化升級。
“鏈長制”的深化實施更讓綠色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嶗山區主導產業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14個項目入選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儲備)項目,爭取省級補助資金2800萬元。在新能源產業鏈上,特來電與上下游20余家企業形成協同,構建起涵蓋充電設備研發、光伏儲能配套、智慧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年營收保持20%以上增長。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開展為綠色產業注入新活力。嶗山區已引育垂直領域大模型37個,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產業大腦入選省級試點,特來電正是借助產業大腦的數據分析能力,實現了充電樁布局的精準規劃,有效解決了“充電難”與“設備閑置”的矛盾。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工業百強區的榮譽,正是對嶗山區動能轉換成效的有力印證。
改革創新賦能:先行試點的示范價值
特來電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嶗山區持續深化的改革創新舉措。作為連續三年獲評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榮譽稱號的區域,嶗山入選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發展試點”,一系列改革探索為綠色低碳發展破除了制度障礙。
在場景創新方面,嶗山區“虛擬現實之都”入選省“十強產業”場景創新引領區,虛擬現實技術已在特來電的充電網絡運維中得到應用——通過VR設備,運維人員可實現遠程故障診斷,服務響應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這一實踐也與嶗山區虛擬現實產業培育獲評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的成果相得益彰,成為全市唯一的產業發展類典型案例。
科技成果轉化的改革突破更讓創新活力充分釋放。嶗山區“推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獲評省2024年度縣域改革精品案例,特來電的“光儲充檢一體化技術”正是依托這一改革成果,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快速落地,目前已在全國20余個城市推廣應用。此外,嶗山區還獲評2023年度全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區,綠色發展理念也已融入養老服務領域,形成了“綠色產業—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
從充電樁上的光伏板到覆蓋全域的綠色產業集群,從企業的技術創新到區域的系統變革,嶗山區的先行實踐也生動詮釋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嶗山區正以省級先行區試點為契機,持續深化科創驅動、產業升級、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路徑。在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更多像特來電這樣的企業正茁壯成長,共同書寫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嶗山答卷”,為全省、全市先行區建設提供著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黃元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