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9月13日,一場以“唱響傳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為主題的黃河流域文藝匯演在青島市翰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基地舉行。本次活動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首頁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市翰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基地主辦。
本次黃河流域文藝匯演中,節目依次精彩呈現。首先登場的是京韻歌曲《圓夢》。京劇作為中華文化寶庫里的一顆閃閃明珠,是傳統文化傳承中最成功、最廣泛的項目之一,《圓夢》以京韻唱腔為基底,開篇便彰顯出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隨后上演的箜篌合奏《織夢行云》,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古樂之美。箜篌是中國古代彈弦樂器,曾盛行于漢唐時期,于明代后逐漸失傳。經由眾多樂器制造家的復原與改革,這一古老樂器猶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悠揚婉轉的箜篌聲交織回蕩,將觀眾帶入如夢如幻的精神境界。
天玹世家祖孫三代帶來的二胡演繹《狂野飛駿圖》,堪稱整場匯演的“高光時刻”。這首作品曲風恢宏奔騰,旋律如野馬飛奔般灑脫,既有著行云流水的流暢感,又不乏頓挫起伏的張力,演奏難度極高。一家三代人、一把二胡,以“代代相傳”的演繹形式,讓傳統器樂的傳承脈絡直觀呈現。
“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沿上,鋤頭鋤在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這句俗語道盡了茂腔的感染力。孫為臣老師帶來的茂腔《羅衫記》選段,生動展現出膠東民間小戲的獨特韻味,唱腔質樸鮮活,將地方傳統文化的煙火氣傳遞給在場每一位觀眾。
月光皎皎,夜來香的芬芳傳遍四野;綠蘿青蔓,晚來靜謐,一曲古箏演奏《夜來香》,讓我們感受了古箏技藝的精妙和演奏的技巧。
傳中華優秀文化,承中華文化之精髓。由陳火詠、趙玉隆作詞,智樹春作曲的歌曲《傳承》,用深情唱腔唱出了非遺文化傳承的艱辛,更展現出非遺傳承人們堅守初心的堅強與剛毅,引發觀眾對文化傳承的深刻共鳴。
匯演尾聲,女聲小合唱《新編沂蒙山小調》溫暖登場。作品在經典旋律基礎上創新改編,通過真摯樸素的歌詞與悠揚的旋律,生動展現沂蒙人民的淳樸情懷與努力奮斗的精神,字里行間滿含深深的愛國情懷,讓現場觀眾不禁跟著旋律輕輕哼唱。
黃河流域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本次匯演中的京劇、箜篌、二胡、茂腔等藝術形式,正是黃河流域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希望今后能通過更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形式,讓更多人走進傳統文化領域,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