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濤洶涌的深海,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油氣管道,到探索海洋奧秘的觀測浮標,再到矗立在風浪中的海上風電場,這些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時刻面臨著海水腐蝕這一“隱形殺手”的威脅。
青島雅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一家深耕腐蝕防護領域二十載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以其領先的陰極保護技術和智能化解決方案,為這些“大國重器”構筑堅實的“防腐鎧甲”。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恒電位儀、腐蝕監測終端及智慧控制系統,不僅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更在極端海洋環境中展現出卓越性能,成為守護藍色國土安全的關鍵力量。
技術成果填補空白,守護“深藍標兵”
“管道是國家的地下‘能源動脈’,我們的任務就是讓它永葆活力。”青島雅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仲維敏表示,雅合科技的核心技術就是陰極保護,近年來持續在管道防腐、海洋鋼結構防腐技術升級的道路上不斷開拓,這些技術成果不僅填補了我國相關產業領域的空白,還對海洋工程核心裝備國產化發展等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如今,公司研發的強制電流陰極保護系統,已成熟運用在諸多案例場景中。在距離廣東珠海東澳島北側1.5公里的南海,波浪能供電觀測浮標“觀海一號”像個沉穩的哨兵扎在深海。它是能抵御超強臺風的“千里眼”,不僅具備空中、水面、水下立體觀測海洋的能力,還可以利用無窮無盡的海水波浪給自己發電,從而保持長期不間斷地向大陸傳輸著深海數據。
“‘觀海一號’所處這片海域,具有高鹽霧、強洋流、臺風頻發的特點,對我們的產品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回憶起研發過程中的挑戰,雅合科技技術開發部經理高桂飛記憶猶新,設備艙安裝環境存在濕度高、溫度高、鹽霧等問題,而傳統的海洋鋼結構使用的是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載荷大、維護難,腐蝕產物還會產生較多污染。“于是,我們將思路轉為開發適應海洋環境的外加電流陰極保護系統,從而使得金屬腐蝕發生的電子遷移得到抑制,避免或減弱腐蝕的發生。”
2022年,雅合科技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觀海一號”的強制電流陰極保護設計與施工。目前,“觀海一號”的陰極保護系統運行穩定,經過了嚴苛的海洋環境測試,保護效果良好。
“電化學+智能化”創新融合,給出“中國方案”
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的戰略藍圖下,從深海油氣到海上風電,從潮汐能源到養殖牧場,新興海上能源產業發展迅猛。而這些都離不開鋼結構,像觀測浮標的基體、鉆井平臺的鋼樁、海上風電場導管架等,時刻面臨著海水浸泡、暗流沖洗、生物附著、臺風侵襲等威脅,因此,構件防腐技術的升級,刻不容緩。
如何有效抵御這種侵蝕,延長這些價值數億甚至數十億的基礎設施壽命,是海洋工程的世界性難題。而青島雅合科技,這家扎根青島二十年的企業,通過“電化學+智能化”的創新融合,給出了“中國方案”。
2023年,一個新任務讓雅合科技再次挑上“為國守護能源動脈”的重擔。渤海灣一座海上風電場升壓站導管架的防腐保護任務,為其帶來新的挑戰。
“導管架總高46米,防腐面積大,腐蝕環境差異顯著,防護需求各不相同。”青島雅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紅軍說,如果使用傳統的陰極保護方式,則面臨保護不均勻、管控難度大的痛點,因此,必須要進行技術革新。
“由于深海屬于極端環境,團隊像翻大山一樣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最終取得終端防護技術的突破。”王紅軍介紹,雅合科技的外加電流陰極保護系統、監測控制系統均已獲得中國船級社認證,彰顯了技術的可靠性與專業性。與中國海洋大學院士團隊合作研發的海洋鋼結構健康管理平臺,入選了青島市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示范類項目、山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穿上“防腐鎧甲”, 走向產業鏈高端
當前,數智化浪潮迅猛發展,也成為油氣管道腐蝕防護行業的發展方向。而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對雅合科技的創新迭代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衛星、物聯網通信技術,公司的創新中心還開發了多源數據融合的管道狀態智能診斷及預警技術,解決了管道行業在多元數據監測及應用方面的難題。
作為國家管網、中石化等大型能源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雅合科技擁有1200萬元注冊資本,擁有百余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目前產品覆蓋國內50%以上的主干長輸油氣管道,成為西氣東輸、海上風電等國家戰略工程的核心配套。
在國際市場,非洲的能源管道、中東的油氣田、東南亞的港口設施中,雅合技術正推動中國防腐裝備走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
關于未來發展,仲維敏表示,我們提出了“兩‘海’戰略”,不僅要把公司的產品推廣到海外,還要繼續深耕海洋市場,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中亞、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的合作。此外,我們與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鋼結構腐蝕健康監測方面,已承攬了青島市的攻關計劃,通過產學研協作構建行業健康生態,研發出能夠解決市場痛點的科研產品,助力青島藍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姜姍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