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以“重塑創新增長”為主題的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開幕,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550位嘉賓參會分享,包括新晉圖靈獎得主理查德·薩頓,阿里云創始人、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人類簡史》系列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宇樹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等全球頂尖學者、產業界人士、青年創業者和科學家,共同探索智能時代的創新路徑與商業未來。
今年大會內容呈現國際化、多元化特色,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與產業”“創新創投生態”“全球對話與合作”“負責任創新與普惠未來”五大內容主線,設置了1場開幕主論壇、44場見解論壇、科技展覽和系列科創活動。大會推出了AI科創賽、科技人才招聘會、創新者舞臺、創投Meetup和產業對接會等活動,邀請全球青年創業者、投資人和科技愛好者圍繞AI安全、具身智能、金融智能等熱點,通過比賽、Talk秀、圓桌對話等形式,為青年科創者提供展示技術和對接資源的平臺。大會還設置了10000平方米科技展覽和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吸引了近200家企業參展,超30項科技新品亮相。
“今天正在經歷一個從代碼的開放、開源,到資源的開放、開源,一個非常不同的革命性變化。”王堅在主題為《人工智能:從代碼開放到資源開放》的演講中表示,AI時代開源的特點不僅在于開放代碼,更重要的是開放資源;同時,AI不能因為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只有將AI送入太空,人類才能真正地走出地球。”
以勇氣、自豪、冒險的精神迎接AI
理查德·薩頓認為,人類數據紅利正逐漸逼近極限,人工智能正在進入以持續學習為核心的“經驗時代”,潛力將遠超以往。
薩頓在發言中表示,目前大多數機器學習的目標是將人類已有的知識轉移到靜態、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AI上。他認為,人類正進入“經驗時代”,需要一種新的數據源,由智能體通過與世界的直接交互產生。
面對外界對AI帶來偏見、失業甚至人類滅絕的擔憂,薩頓認為,這種對人工智能的恐懼被夸大了,并且是被某些從中獲利的組織和個人煽動起來的。他以經濟社會的運行為例,只有當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能力時,經濟才能運行得最好。同樣,目標不同的智能體,可以通過去中心化的協作實現雙贏。
“人類最卓越的超能力,就在于比其他任何動物都更擅長協作。人類最偉大的成功在協作本身——經濟、市場與政府都是成功協作的產物。”薩頓表示,人工智能和人類繁榮將來自去中心化協作。“協作并非總能實現,卻是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我們必須尋求協作、支持協作,并致力于將協作制度化。”
展望人工智能的未來,他提出了四條現實的“預測原則”:第一,對世界應該如何運轉并沒有共識,但沒有哪一種看法能夠凌駕于其他;第二,人類將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術將其創造出來;第三,當今人類的智力水平,很快將會被超級人工智能,或者超級智能增強的人類遠遠超越;第四,權力和資源會流向最聰明的智能體。基于此,他認為,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將是不可避免的。
“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們應以勇氣、自豪和冒險精神來迎接它。”薩頓表示。
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在會上表示,人類正在進入“智能體群(agent swarm)”時代,也就是數量龐大的智能體之間彼此交互、執行任務、交換數據、交換信息,甚至交換任務,而人類與這些智能體群的交互,將構成所謂的“智能體經濟(agent economy)”。他表示,模型和GPU算力會成為未來組織的核心資產,“企業需要擴大算力,使模型變得更強大,使數據變得更豐富。”他指出,Agent將重塑企業流程,“超級個體+agent”會帶來巨大的結構性變革。
王興興認為,現在創新創業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年輕創新者迎來了好時代。真正可以用AI工具去實現新創意,并且在AI時代,小組織的爆發力會越來越強。
“真正讓AI落地干活,現在還在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前夜。對我個人而言,這個時代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王興興說,AI時代非常公平,只要聰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終會長出參天大樹。對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年輕一代,他建議“忘記過去的經驗,學習當下最新的知識,全力擁抱新時代。”
近20國科創選手激戰外灘大會
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科技智能創新賽(簡稱“外灘大會AI科創賽”)在上海同期舉行。
大賽三大核心賽事——“人工智能硬件科創賽”“AFAC金融智能創新大賽”和“2025全球AI攻防挑戰賽”的冠亞季軍全部誕生。大賽設立多項創新獎項,共計80個項目獲獎。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支戰隊、近2萬名科技愛好者、創業者參與,其中00后選手占比超一半,充分展現賽事年輕化、國際化特色。
“大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曝光和資源對接機會,真切感受到技術被認可、創新被支持的力量。”冠軍團隊成員滕軍虎表示。大賽為優勝者提供總額高達162萬元的獎金池,并配套Creator(創造者)創新舞臺、投資人見面會、科技集市等多元展示與對接渠道。榮獲冠軍的項目團隊數丹醫療,直通“創投Meetup”(Meetup是一個社交活動平臺),與一線投資機構開展深度對接,獲得從項目融資到人才招募的全方位資源支持。
今年,AI科創賽首次增設“人工智能硬件科創賽”,聚焦AI智能硬件領域,尋找能夠落地并具有市場潛力的AI硬件創新產品。最終,AI數字醫療、AI老年人生活助理、AI編程拼圖、AI陪伴玩具等AI硬件創新項目脫穎而出。
在賽事十強路演現場,賽事評委、將門創投創始合伙人杜楓表示:“選手項目真正體現出AI硬件從概念走向生活的多元路徑。在消費電子、健康關懷、交互娛樂等領域,我們看到了成熟可落地、軟硬深度融合的工程能力。這也清晰指向‘AI+實體’的主流趨勢,未來我們會持續推動這類優質項目與產業資源對接。”
作為該賽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器人職業技能表演賽”帶來了一場機器人救援的精彩表演,引人注目。賽事出題方螞蟻數科表示,“希望通過辦這場比賽,號召具身智能行業持續解決真命題,人類需要被保護的地方,就是AI前行的方向。”
在AI安全賽道,“2025全球AI攻防挑戰賽”由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螞蟻集團、云安全聯盟CSA大中華區聯合主辦。賽事聚焦數字身份AI大模型智能交互認證安全,設置圖像、視頻、音頻多模態場景,采用“用AI對抗AI”的攻防競技模式,推動安全技術迭代演進。
賽事相關負責人、螞蟻集團AI核身安全負責人劉健表示,“隨著AI技術深入各行各業,安全防線面臨持續挑戰。通過本次賽事,我們積累了海量生成樣本,為全模態防偽任務提供了珍貴的數據資源。”值得一提的是,螞蟻安全與智能實驗室在現場開源了全球首個多模態AI安全基準數據集OpenMMSec,并面向優秀選手推出“燧石人才計劃”,通過直通offer實現“秒入職”,共同構建更加穩固的AI安全生態。
科技市集首發新品創新高
外灘大會的前沿科技主題展覽同樣引人注目。
機器人翻越崎嶇高地、操作電箱閘刀、安插火藥雷管,甚至還在廢墟中成功救出“嬰兒”。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在主題展區舉行的AI科創賽表演賽——“機器人職業技能表演賽”上的真實畫面。本次賽事由螞蟻數科承辦,在模擬真實工業與救援場景的高難度任務中展開角逐,以表演賽的方式展現AI應用前景。
松延動力在剛結束的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摘取了自由體操金牌、跳遠項目雙料冠軍,作為全球首款突破30自由度的高仿生機器人,集成了多模態大模型,能夠和人進行語音、表情、動作交流,科技感撲面而來。
具身智能堪稱多模態技術的“最強實戰場”。螞蟻集團旗下的具身智能公司靈波科技的R1機器人首次亮相外灘,這是一款多模態感知和交互機器人,可多場景作業。現場展示的是“機器人廚師”,正在為觀眾烹飪四道菜品。該機器人具有多模態識別能力,能自動識別操作臺上的各類食材和廚具,精準定位食材工具,從取菜、炒菜到清潔,全流程自動化,無需人工干預。記者現場體驗了機器人做的紅燒雞翅,味道很不錯。
支付寶“AI付”也在外灘大會上首次亮相,展示“AI幫你買”全新模式,目前已接入瑞幸、斑馬智行等智能服務場景,用戶一句話即可實現買咖啡、續貓糧、搶票等。AI應用的規模化和商業化離不開支付基礎設施,支付寶“AI付”也吸引了眾多開發者的關注。
除此之外,包括醫療健康領域、農業領域、金融科技領域也展示了多個最新成果。今年外灘大會的科技展區的策展呈現了一個清晰的策展理念主張,即人機共生的科技理念。人機互動不是簡單的指令與執行,而是一種深度融合、協同共進的態勢。
從現場來看,今年的科技展覽全面升級,規模、參展企業數、亮點展品數、首發新品數等均創新高。
外灘大會設置了10000平方米科技展覽、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吸引了近200家企業參展,超30項科技新品亮相。在“探索智能上限”板塊,主要展示從LLM到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數據與計算、安全與可信等前沿技術布局;在“深入產業實踐”板塊,打造了AI+健康、AI+出行、AI+金融、AI+支付、AI+工農業、AI+能源等沉浸式展區;在“全球創新協作”板塊,邀請了亞洲金融科技三大中心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上海,展示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示范應用。同時,聯合四大機器人展團——張江機器人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合肥科大硅谷、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打造“機器人小鎮”,邀請40家知名具身智能企業,包括青龍、智元、開普勒、傅利葉、卓益得、青心意創等本體公司,帕西尼、無限工坊、愛觀視覺等上下游企業,展示人機共生的科技發展圖景。
自2020年起,Inclusion·外灘大會連續舉辦四屆,已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和產業間的高規格開放對話平臺。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郭清鑒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