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綠色資本加速流向中國,青島以其獨特的戰略定位和政策創新,成為國家綠色外債業務在北方布局的關鍵落子。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在16個省市開展綠色外債業務試點,鼓勵非金融企業將跨境融資資金用于綠色或低碳轉型項目。在這份含金量十足的名單中,青島與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并列,成為北方地區除京津外的重要試點城市。
戰略棋局,綠色金融的新賽道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外債作為創新跨境融資工具,正在成為吸引全球資本支持國內綠色項目的重要橋梁。
據了解,此次綠色外債試點政策主要針對境內非金融企業從非居民融入本外幣資金且專項用于支持符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相關規定條件的綠色或低碳轉型項目,允許這類項目更少占用企業全口徑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從而擴大投資綠色發展或低碳轉型項目企業的跨境融資規模上限。同時,相關外債登記由銀行直接辦理,提升綠色外債業務辦理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吸引全球金融資源向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有序聚集。據悉,除青島外,此次獲批綠色外債試點的其他15個省市還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四川、寧波、廈門、深圳。
這場綠色金融改革試點背后,是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深層戰略布局。試點政策通過構建“綠色外債—綠色項目—碳市場”三重聯動機制,為企業開辟了跨境融資新通道,更將重塑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格局。
為何是青島?綠色底蘊與創新基因的融合
青島能夠躋身試點城市行列,源于其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深厚積淀和持續創新。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青島綠色貸款余額已達5879.08億元,較年初增長15.34%,增速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以來,青島金融機構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向12個重點項目發放貸款3.8億元,帶動碳減排量9.4萬噸。
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島已構建起多層次綠色金融政策體系。2025年7月,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青島市生態環境局、青島市財政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發展綠色金融服務美麗青島建設若干措施》,推出16項政策舉措,從重點領域支持、產品服務創新、政策協同等方面全面發力。
近年來,青島大力發展綠色債券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金融機構發行各類創新債務融資工具。據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青島企業已在銀行間市場發行4筆碳中和債、可持續掛鉤、綠色兩新等債務融資工具,金額達37億元;發行1筆藍色債券,金額為2億元。來自青島證監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青島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2只綠色債券,合計8.5億元。
政策創新,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
青島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政策創新能力令人矚目。2023年11月,青島印發《青島市碳金融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20項與碳金融相關的重點任務,引導和激勵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到2025年底,爭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突破150億元,綠色貸款余額突破6000億元;碳金融體系基本形成,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筑牢碳金融發展根基方面,青島創新依托全市統一企業融資服務平臺,開發碳金融服務模塊,運用碳賬戶大數據為金融機構提供綠色產業、項目及企業精準畫像,有效破解綠色識別與金融服務銜接難題。
在拓展融資渠道上,青島聚焦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領域,加大信貸投放,推動綠色技術廣泛應用。在區域試點方面,青島積極推進近零碳示范區建設,探索“藍碳”交易創新,推動海洋碳匯資源開發利用,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基于海洋碳匯的金融產品,并對接新興產業園區低碳項目提供專項信貸支持。
此外,青島從政策和人才兩端協同發力,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對碳金融項目的增信支持,推動高校設置碳金融相關專業,與金融機構、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加快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碳金融人才。
這些政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有機整體。從綠色信貸到綠色債券,再到綠色保險和綠色基金,青島正在構建全方位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而此次綠色外債試點的落地,將為這個體系補上最關鍵的一塊拼圖——跨境融資通道。
隨著試點政策落地,青島正站在新的起點上。綠色外債不僅僅是一項金融創新,更是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從綠色信貸到綠色債券,再到綠色外債,青島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正在加速完善。這個體系將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全方位融資支持,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