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迎來膠州大白菜播種的關鍵期,經過20多天的緊張忙碌,青島6萬畝膠州大白菜播種移栽基本完成。
“以前播種、鋪管、覆土得三四撥工人分工干,一天下來累得直不起腰,還容易出現行距不均、種子浪費的問題。”位于膠州市鋪集鎮彭家莊村的膠河源農產有限公司基地生產隊長高煥日告訴記者,“現在基地用播種機種白菜,一臺機器‘一趟搞定’,行距筆直均勻,速度快得很,一臺機械一天能播20畝,頂得上20個人的工作量。”
如此高效的播種,源于“種子編繩+機械勻播”的技術組合。播種前,工人先用編繩機將白菜種子按固定間距、定量編入可降解細繩中,再由播種機將種子繩均勻埋入土壤。高煥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編繩機電腦提前設定好間距,每顆種子的位置和用量都精準可控,每畝地至少能節省30%的種子,還省去了苗期間苗的功夫。”
今年夏季,膠州遭遇持續高溫天氣,導致大白菜適宜播種期延遲5天至7天。面對不利氣候,膠河源基地的“雙線種植”方案派上了用場。“要是在以前,錯過最佳播種期,產量和品質都會受影響。”高煥日介紹,基地早有準備,將430畝種植基地分為兩部分,300畝采用機械化直播,130畝提前在育苗棚培育幼苗,待氣溫回落后再移栽大田。“育苗移栽就是我們的‘后手’,就算遇上汛期或高溫,也能保證農時不耽誤。”不僅如此,基地配套的水肥一體化系統,相比傳統大水漫灌節水50%,在節水的同時也提高了灌溉效率。
科技賦能不僅體現在種植環節,更貫穿于品質把控全過程。“種子是白菜品質的‘根’,我們只選本地培育的優質品種。” 膠河源生產經理孫云峰說,去年基地種植的“膠蔬秋季王”“靚根”等品種,畝產超1.2萬斤,且口感清甜、纖維少,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今年我們又增加了‘膠研5869’‘金娃(黃心小顆)’等品種,就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適配線上零售、線下批發等不同場景。”
作為獲得有機認證的種植基地,膠河源在品質提升上很“舍得投入”。“我們有機肥用的都是豆粕、生物菌肥,每畝用量500多斤,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這是保證白菜‘幫嫩薄、汁乳白、纖維細、味鮮美、營養好’品質的關鍵。” 孫云峰介紹,基地還采用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全程不使用化學農藥,每畝種植成本達2700元,產出的白菜品質備受認可。
膠河源的高效種植,是膠州市大白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機械化和科技化正讓膠州大白菜產業煥發新活力。”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園藝作物科科長遲秀麗介紹,今年6萬畝膠州大白菜中,機械化播種面積占比已達75%,約30家大型基地還配備了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控制系統。
“今年大白菜播種季前期受天氣影響,種植時間比往年延遲了5天至7天。不過近幾日氣溫明顯回落,又下了幾場有效降雨,正好適合種子發芽,播種進度明顯加快,截至目前,6萬多畝膠州大白菜全部完成播種移栽。”遲秀麗介紹道。今年膠州大白菜的主栽品種依舊為本地育種企業選育的優良品種。為進一步提升膠州大白菜品質,膠州市通過推廣機械播種、標準化種植、良種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手段,全方位提高膠州大白菜品質。
下一步,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將在持續提升膠州大白菜品質的基礎上,大力鼓勵企業開展深加工產品開發,同時結合品牌打造與市場開拓,將膠州大白菜產業打造成15億級產業鏈。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劉炳美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