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第十九屆沙利文全球增長、科創與領導力峰會暨第四屆新投資大會上,由沙利文編撰的《2025年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洞察報告》(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
《白皮書》從行業視角全面解讀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背景、現狀及未來趨勢,指出投融資平臺的興起為“小巨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將海創匯作為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平臺典型案例進行了詳細解讀。
“陪伴式服務”創業者
創業路上阻礙重重——無論是資本、產業規劃、商業模式,還是市場、人才與成果轉化等,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創業失敗的導火索。
《白皮書》介紹,海創匯具備成熟的產業鏈創業思維和意識、閉環的商業模式,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提供分階段、多維度的精準賦能。
從創立之初,海創匯便致力于打造一個讓全球創業者享受到平等創業機會的加速平臺,圍繞科技創新,探索“有根創業”加速模式,提升創業成功率。《白皮書》指出,其服務核心是依托產業鏈融通、創投交互、科技服務三個子平臺,基于海爾集團等大企業賦能,應用垂直領域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完成對于不同體量的初創企業的陪伴式服務,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完成商業模式的閉環。
《白皮書》指出,在創新創業生態中,初創企業或團隊、初具規模的中小企業、缺少資源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團隊等,雖然掌握核心技術與發展潛力,但是常面臨資源斷層的困境。
特別是初創企業,往往面臨融資途徑不暢、融資成本高等問題,海創匯便通過AI智能體、鯨準極速融資、即刻路演等服務,為項目提供精準創業輔導。
在科技孵化過程中,海創匯一方面挖掘高校與科研團隊的優質技術,另一方面鏈接產業龍頭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場景開放、科技成果轉化及認證服務輸出等,為科研成果提供市場轉化服務。
當科創企業的產品需要應用場景時,海創匯則通過跨行業、跨領域融合各大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等資源,助力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應用場景。《白皮書》介紹專精特新機械領域典型案例時提及,南京天創機器人在海創匯的大力引導下,和卡奧斯工業互聯網能源事業部建立了深度合作。
《白皮書》強調,海創匯的資源對接并非簡單的“供需匹配”,而是以分布在全球的創新創業基地為錨點,利用其獨特的產業創新服務構建起一個“產業賦能+資本加速+場景鏈接”的立體化資源網絡。
基于“AI+創業大數據”技術應用,海創匯還通過AI智能體,從AI+BP智評、AI+技術估值、AI+投資人、AI+科創咨詢、AI+數字大腦等多個方向,幫助創業者開拓新視野,碰撞新思維、探尋新路徑。
出海入華,跨境孵化
《白皮書》中介紹,海創匯在全球分布了40個創新創業基地,已有累計超過5000個國內外加速孵化項目。而這,也成為海創匯為“出海入華”企業鋪就安全高效“快車道”的重要支撐。
比如,德國弗萊貝格工業大學能源化工團隊歸國后,通過海創匯·海外創新產品驗證轉化平臺,憑借寶山區上海重要工業優勢及上海大學科研力量,對接到寶鋼集團等大企業場景,創新出智能煉鋼、節能降碳等解決方案,助力多座工廠實現綠色轉型升級。接下來,該團隊將在海創匯的引導下,鏈接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持續為高能耗工業企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供技術與服務支撐。
在賦能企業跨境孵化這條路上,海創匯走得穩扎穩打。從2024年初,海創匯上海創新園升級為青島市離岸創業中心;到同年8月,海創匯創新園中德“隱形冠軍”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再到今年,正式成立海外創新產品驗證轉化平臺,海創匯通過整合國內外大企業產業場景、科技企業,以及全產業鏈資源、生態合作方等,構建起覆蓋技術驗證、場景對接、產業落地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這一系列服務,也讓海創匯成為海外科創項目進入中國市場的核心樞紐。
創業加速平臺“搭臺”,企業自信穩步“遠航”。在海創匯持續演進的“熱帶雨林生態”中,更多創業者將獲得成長沃土,行穩致遠。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