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彩虹堂志愿服務團奔赴德州市寧津縣杜集鎮,以“課程賦能、校地聯動、紅色鑄魂”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科技教育、文化傳承、紅色研學等多元化成長體驗,為鄉村留守兒童開啟了一扇探索世界的窗口,搭建起高校與地方長效合作的橋梁,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科技筑夢 打造“理論+實踐”成長課堂
服務團聯合寧津縣杜集鎮創新開設“筑夢學堂”,充分發揮學科和專業優勢,為120余名鄉村兒童量身打造“科技筑基+人文拓展”特色課程體系。志愿者們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實踐。通過循跡小車焊接、回力汽車模型拼接等實踐課程,將齒輪傳動、慣性原理等專業知識融入趣味操作;設計非牛頓流體、彩虹牛奶等可視化實驗,以現象教學激發科學興趣,形成“認知—實踐—探究”的教學閉環。
團隊還精心設計非遺臉譜繪制、刮畫創作等藝術課程,讓傳統文化在色彩中傳承;趣味運動會的團隊項目強化協作能力,老兵講述革命故事則以紅色基因浸潤心靈。通過“科技+人文”的協同培育,為鄉村兒童搭建起全面發展的成長平臺。
校地共建 構建長效合作機制
8月12日,“大手引路·小手織夢”鄉雁助飛座談會在寧津縣杜集鎮舉行。座談會上,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與共青團寧津縣委簽署校地共建協議,建立實踐育人基地,打造“專業學習—志愿服務—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將高校資源與鄉村需求精準對接,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學院團委書記徐衛曉表示:“學院將持續輸送優質教育資源,將先進制造技術等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實際動能。”
模式創新 從教育幫扶到產業賦能
彩虹堂支教團以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專業資源為核心,聯動各地團委、鄉鎮政府共建實踐基地,形成“課程輸送—人才培育——資源對接”的閉環體系,探索出“教育賦能+產業振興”的筑夢新模式。通過支教過程中對鄉村需求的深度調研,團隊將高校資源與當地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創新提出“教育+產業”雙輪驅動策略,開發蟋蟀文化等非遺文創產品,開展電商助農;通過“非遺課程進課堂”等活動培養傳承人才,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振興的轉型升級。
下一步,彩虹堂志愿服務團將繼續以支教為紐帶,從生動課堂到產業規劃,從文化傳承到校地共建,讓高校智慧深植鄉土,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齊魯大地生根發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董承芳 通訊員 王喆 徐衛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