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電話,四方連線,15分鐘就完成了營業性演出的報批!”開個來舞(青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理人趙禹龍告訴記者,近日,LAC來舞演藝中心想落地青島市北區的紡織谷產業園,青島市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聯動市北區文旅局等部門,打造全生命周期演藝項目服務鏈,對我們進行了精準輔導,當日極速出證。
據悉,青島市市北區當下通過營業性演出“一件事”鏈式通辦4項審批業務這一創新舉措,正在激活更多的演藝市場新空間。
審批“減負” 產業“加速”
當轟鳴的機器聲被觀眾的掌聲取代,當斑駁的工業墻體映上流動的舞臺光影,沉睡的工業遺產煥發新生,市北區的老舊廠房正蝶變為演藝新空間。
“之前在演出審批領域,存在著演出場地合規審查周期長、多部門分頭跑、材料反復提交等壁壘,讓不少演藝項目望而卻步。”為破此困局,今年以來,市北區創新推出營業性演出“一件事”集成改革,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聯合市北區文旅局,將演出場所備案、文藝團體設立、營業性演出審批、衛生許可4個事項“打包整合”,打造“一窗受理+并聯審批”模式,實現材料精簡40%、跑動壓減80%,審批時限壓縮至最少3個工作日。
演藝項目辦證從“多頭跑”到“一站結”的轉變,有效激活了市場活力,上半年演出許可辦理量同比增長165%,達成去年全年演出規模總量的85%,專業化演出場所擴容至17家,劇場、Livehouse、脫口秀等多元業態蓬勃發展,成為文旅的“黏合劑”,助力城市文化“出圈”。
“金牌管家”護航 老廠房“蝶變”新舞臺
“我們積極爭取市級演出審批改革試點,打造全生命周期演藝項目服務鏈,組建‘金牌管家’服務專班,聯動文旅局等部門提前指導選址、規劃、勘驗等環節,讓更多工業遺產‘活起來’‘火起來’。”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張萌表示。
老舊廠房是城市工業輝煌的見證者,但部分工業遺產也面臨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困境,以紡織谷為代表的老廠房改造項目,在“金牌管家”的全周期護航下,通過“一址一策”精準服務、市區聯動攻堅克難、鏈式極速審批,成功轉型為兼具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的演藝空間,預計全年新增演出近百場。
改革不止于“快”,更著眼于“好”與“活”。針對文旅地標高頻演出需求,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還構建“一場景一檔案”數據庫,比如,在舞臺不變的情況下,如果選擇在歷史城區開展營業性演出,由之前的場場提交材料轉變為周期內只提交一次,精簡材料60%,審批時間壓縮50%以上,開心麻花等10余家機構實現“一次備案、連演數場”,夜間文化消費占比顯著攀升。
智慧賦能 打造生態繁榮“演藝圈”
“導辦平臺一推出,我便第一時間轉發給了外地演出機構,掃一下碼就能精準匹配場地要求,獲取導引材料清單,既減輕了場館的運營壓力,也讓跨區域文化合作更加順暢高效。”永安大戲院總經理付煒對智慧政務贊不絕口。
立足市北“小而精”的演藝市場特色,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推出“情形問答+場景矩陣”導辦體系,平臺模擬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紀機構等多種情形,整合各事項基本信息、所需材料、咨詢電話和投訴反饋等要素,開發演藝地圖智能模塊,提供“一鍵導航”觀演路線,讓企業群眾盡享“指尖上的便利”,有效降低機構溝通成本30%,申報通過率提升至95%。
作為服務企業的“前沿窗口”,審批部門在演藝人才及項目咨詢初期便主動介入,積極為優質項目嫁接資源,通過整合全區17家演藝空間數據構建信息庫,外地演出經紀機構與本地演出表演團體可“一站式”適配市北區劇場,這種高效的供需對接,推動形成了“極簡審批—優質供給—市場反哺”的良性生態鏈,一個開放共享、活力迸發的演藝生態圈在市北區正加速成型。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姜姍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