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中微創芯電子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一項智能功率模塊研發項目曾因“中試”環節的高風險而面臨停滯。如今,隨著青島首筆“中試貸款+中試綜合保險”保貸聯動業務的落地,企業不僅獲得了1000萬元資金支持,更吃下了“研發失敗保險買單”的定心丸。這正是當下保險業創新服務模式,破解產業發展難題的生動寫照。
保貸聯動破解科技企業“死亡之谷”
近日,人保財險青島分公司與浦發銀行青島分行合作,為青島中微創芯電子有限公司提供了創新金融解決方案,成功落地青島市首筆“中試貸款+中試綜合保險”保貸聯動業務。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中間工廠試驗”(中試)環節風險突出,常被稱為“死亡之谷”。針對這一痛點,“中試保險”創新產品應運而生。據了解,該保險主要保障企業在“中試”過程中因技術失敗、市場驗證未達預期等原因造成的設備、材料、測試等前期投入損失。
以中微創芯電子為例,該企業智能功率模塊項目進入關鍵中試階段時,面臨技術風險高、銀行授信不足的困境。人保財險與浦發銀行聯合定制解決方案:銀行以保險保單作為風險緩釋依據,提供1000萬元“中試貸款”;保險公司則通過“中試綜合保險”覆蓋研發失敗、工藝驗證不達標等風險。這一創新模式有效解決了科技型企業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融資難題。
“保險+期貨”守護農戶“錢袋子”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之谷”,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終端的價格波動,保險正以更加靈活的“組合拳”方式深度融入產業鏈。
在青島平度市,花生種植戶王老漢今年每畝只花了22.4元保費,就獲得了每畝1600元的收入保障。“價格跌了有補償,天災減產有賠付,種地心里更踏實了。”這份安心,得益于青島連續三年開展的花生“保險+期貨”試點,通過金融工具聯動,將傳統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提升了近兩倍。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經濟作物。青島是花生種植和出口大市,花生種植面積在100萬畝左右,總產量一直穩定在35萬噸左右。為增強花生產業應對生產經營風險能力,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青島創新金融支農模式,積極開展花生“保險+期貨”試點。今年,青島市申報的花生“保險+期貨”收入險2個項目順利獲批立項。據悉,這已經是青島第3次獲批該項目,青島是全國唯一獲批2個縣域覆蓋項目的市。據了解,青島創新“保險+信貸+擔保”金融服務模式,進一步緩解花生收入保險投保主體的融資難題,為花生產業發展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全面風險管理路徑,助力花生產業鏈長期平穩有效運行。
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和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五年來,青島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9.32%,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2024年,農業保險為青島各類農產品提供風險保障128.3億元,開辦險種99個,涵蓋主要糧食品種、重要經濟作物、牲畜養殖、林業等領域,包括嶗山茶、膠州大白菜、西海岸藍莓、平度生豬、萊西牛乳及海參、牡蠣等具有青島特色的農產品保險,惠及農戶89.5萬戶次,保障規模、受益農戶戶次持續居全國計劃單列市第一;支付賠款4.6億元,創歷史新高,綜合賠付率93.99%,位居全國第七,服務農業強市建設成效明顯。
近年來,青島支持保險機構積極探索數字地圖等創新模式,在平度、西海岸等區(市)先行先試。嚴格產品管理,支持農業保險產品合理轉型,2024年以來備案的特色農產品保險中,價格指數類、收入類產品占比達78%,有效滿足特色農業的風險保障需求。目前,農業保險服務網點已覆蓋青島所有涉農鄉鎮,網絡覆蓋面和市場滲透度在“三農”領域金融服務中居領先地位。積極引入科技賦能,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牛臉識別、生命周期生長監測等技術在農業保險領域廣泛應用。在風險減量服務方面,面對高溫、寒潮等災害,第一時間發出通知,指導保險機構主動作為,發布預警信息,提出防災減損建議;鼓勵行業加大救災資源投入,深入一線協助開展救災,盡可能降低災害損失。持續提升理賠服務質效,在去年的玉米保險大災理賠中,實現政府、監管、行業協同推進,已決賠款達2.1億元,簡單賠付率達175%,有效補償了農戶經濟損失、助力農業再生產。
從“保險+貸款”破解科技企業“中試死亡之谷”,到“保險+期貨”守護農戶“錢袋子”,青島正以創新金融模式打通產業鏈的風險堵點,讓保險從“事后補償”轉向“全程護航”。這種跨界聯動的“保險+”生態,不僅為企業和農戶提供了更精準的風險管理工具,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未來,隨著更多“保險+”場景的落地,金融服務將更深融入創新鏈與產業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保障動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