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市城陽區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一群青少年通過參觀走廊,直觀了解垃圾如何被安全環保地處理利用,這是青島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每周五向公眾開放的日常圖景。近年來,青島持續深化公眾開放工作,讓環衛場所成為普及低碳理念、展示綠色科技、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窗口,截至2025年6月,青島常態化開放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2座,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市注入強勁動力。
國家級園區打造生態教育實踐新標桿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歷程,是城市精細化管理與公眾環保意識共同成長的縮影。青島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從2014年起,為了讓廣大市民了解垃圾處理工作,不再“談焚燒色變”,青島市面向市民開放首批垃圾處理園區,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作為國家級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和“國家級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場館”,以青島市城陽區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為代表,該園區集垃圾焚燒發電、廚余垃圾處理、滲瀝液處理等功能于一體。通過專業的參觀走廊、互動展示廳和講解服務,為公眾揭開“變廢為寶”的神秘面紗。公眾可直觀了解垃圾如何經過嚴格工藝轉化為再生電能和熱能,深刻感受“資源循環利用”的低碳價值。同時,VR體驗、體感游戲等互動新方式,讓市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垃圾分類和處理的重要性,成為開放的新亮點。
激發公眾參與低碳生活的內生動力
不少市民紛紛表示,通過親眼見證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設施的運行,能夠深刻理解了現代科技不僅實現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更能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清潔電能。這種高效的能源回收,有效替代了化石能源消耗,大幅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青島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綠色脈動,極大激發了市民參與低碳生活的內生動力。
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公眾開放過程中,尤其是對前端分類、回收環節的展示,直接促進了市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和準確率的提升。這使得可回收物得到更高效的收集和資源化利用,從源頭減少了進入焚燒的垃圾量,是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的關鍵。而末端處理環節所實現的巨大環境效益,則是最直觀的減碳增效成果體現。
2024年青島市7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全年焚燒發電量總計15.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5.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8.6萬噸,足以滿足50余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需求。這些貫穿垃圾處理全鏈條的、實實在在的減碳成效,正通過開放活動被公眾親眼所見、親身感知并廣泛認可,以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姜姍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