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多次深入海灣集團進行采訪,平日里常會留意相關新聞,關于海灣集團高質量發展有講不完的故事。最近有一位叫鄭萌的年輕人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一次采訪中,她說道,“2018年我在意大利讀博士的時候,跟隨我的導師給德國老牌化工企業巴斯夫做一個項目,其中一個環節需要一種染料中間體,我建議導師從中國購買,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行’,跟我講中國的產品質量不行。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項目結束后,我本可以留在巴斯夫工作,但我選擇了回國,就想證明一下,我們中國人是可以做出點東西來的。”
鄭萌是海灣集團化學研究院的一名課題負責人,近兩年,她帶領的聚苯乙烯課題組,成功開發出了高端聚苯乙烯牌號,打破了國外專利商的技術封鎖。
這樣的故事在海灣集團數不勝數。
長期以來,筆者多次深入海灣集團采訪,對談過近50位公司的管理人員、研發人員、一線生產工人等,他們在講述每一次技術創新、每一次生產的突破時,身上透出的那股子執著勁兒令人動容。正是這種在毫厘之間精益求精的執著,長久以來在海灣人血脈里沉淀,最終匯聚成支撐“品質海灣”最堅實的精神基石。
海灣集團是青島最早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企業,以及行業內為數不多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殊榮的企業。
海灣提出“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品牌戰略的底氣是什么?筆者從兩個方面得到了答案。
首先是海灣人對卓越品質的極致追求。
一個例子可以有力地證明這一點。2019年,企業啟動品牌攻堅工作,提出要在3年內將聚氯乙烯產品打造成國內第一品牌。作為上游的關鍵環節,海灣化學氯乙烯廠立志將氯乙烯的純度從99.98%提升到99.99%。這0.01%的提升并不容易,其中涉及原料純度、中間產品純度、裂解效果、精餾分離效果等環節,每個環節差之毫厘都會導致失敗。氯乙烯廠攻關小組不懼挑戰,連續奮戰,3個月完成任務。
這次關鍵突破更加鞏固了“海晶牌”聚氯乙烯在行業內的地位。目前,“海晶牌”聚氯乙烯在醫用樹脂、兒童玩具、家裝環保地板、汽車用品、PVC彈性體、塑料合金等高端領域均有應用,完全可以替代同類進口產品。品牌直銷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90%以上,成為市場價格的“風向標”。
其次是海灣對一流職工隊伍的培養和珍視。
在海灣,常常能見到職工集體上課培訓的場景。作為青島最早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企業,以及行業內為數不多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殊榮的企業,海灣視人才為企業的第一戰略資源,以“三支隊伍”建設搭建起職工終身培訓體系,全方位培養和引進行業領軍人物、高層次專業人才和技能型職工。
海灣集團視人才為企業的第一戰略資源,以“三支隊伍”建設搭建起職工終身培訓體系,全方位培養和引進行業領軍人物、高層次專業人才和技能型職工。
這不僅是企業職工成長的平臺,更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孵化器。
海灣集團領導黃虎林接受筆者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海灣集團從2010年啟動搬遷以來,所有新項目的建設和開車都很成功,其間,因為疫情原因,國外的技術人員沒能過來,我們硬是靠著自己的團隊把全部項目順利開起來了,原因就在于我們有一支一流的職工隊伍。我們現在不怕上項目,什么項目都能一次成功。”
恰逢青島品牌日,海灣的故事不得不講。
作為青島本土孕育、成長、壯大的國有骨干企業,海灣對卓越品質的極致苛求、對毫厘細節的鍥而不舍、對技術創新的開放擁抱以及對攻堅克難的執著勇氣,正是青島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開放包容、勇于創新的城市精神在企業層面的生動注腳。
在鍛造“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征程中,海灣不僅汲取了“品牌之都”的豐厚養分,更以自身的實踐擦亮了青島作為“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金字招牌,實現了企業價值與城市精神的深度交融與相互照亮。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雅喬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