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畢業作品展何以“破圈”(藝壇走筆)
正值畢業季,各大美術院校的畢業作品展相繼拉開帷幕。從中央美術學院的“逐光而行”到中國美術學院的“七十二變”,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科融合”到四川美術學院的“開放的六月”,一場場充滿青春氣息的藝術展覽,不僅是對美術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果的集中檢閱,更在“破圈”傳播中成為藝術突破學院圍墻、進入社會公共美育空間的鮮活實踐。原本囿于校園的畢業作品展,何以持續引發大眾關注?
傳播渠道的拓展,特別是社交媒體的普及和應用,為畢業作品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空間,大大提升了畢業作品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熱搜榜上,畢業作品展相關話題屢見不鮮,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生作品《禱》就是熱門話題之一。該作將對消費主義的批判轉化為視覺奇觀,木偶人的面部被快遞運輸中常見的氣泡膜覆蓋,身上佩戴著紗巾和廉價飾品,超寫實的刻畫令許多觀眾贊嘆。作者在社交媒體發布該作后,點贊量迅速超40萬次,一場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美學對話悄然開啟。
科藝融合和國風國潮,在年輕學子的手中呈現令人驚艷的美感,成就畢業展的爆款。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畢業生作品《滴動儀》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驚呼:“被機械的美感震撼住了。”作品將自然界中的水波紋和中國古代的羅盤進行同構,通過精密的機械結構使液體以規律且富有變化的方式滴落,探究微小變化與宏大秩序之間的某種聯系,在古今交輝間,展現出科藝融合的青春力量。
傳統藝術往往以“凝視”為核心,觀眾作為被動接受者解讀作品內涵,畢業作品展“破圈”的深層原因還在于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引發觀眾共鳴共情。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畢業生作品《30分鐘廢墟》,用200多個外賣包裝袋搭建起一幢幢建筑。這種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創作策略,讓藝術成為時代變遷的映射與縮影。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生作品《遠方》,則刻畫了一位身形佝僂的老人,他正凝視著墻上懸掛的家庭照片,將空巢老人這一社會群體的情感困境轉化為繪畫語言。這些作品表明,藝術的力量在于能否找準大眾的情感共鳴點。
畢業作品展能夠“破圈”,也得益于美術院校觀念的轉變。近年來,美術院校更加注重展覽與公眾的互動,將展覽拓展至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使其成為一場聯動各界、遍布全城、惠及市民的藝術嘉年華,還通過舉辦導賞活動、講座等方式,降低觀眾欣賞藝術的門檻。比如今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季的展覽空間涵蓋該校象山校區、良渚校區、南山校區,以及浙江美術館、世界旅游博覽館、全山石藝術中心與全城媒體展區等,實現教學成果與社會共享、辦學成就與城市同步、青年藝術家與時代同成長。
美術院校畢業作品展的“破圈”,不僅是空間與媒介的突破,更是藝術本體論的革新——藝術不再只是靜態的“作品”,還是動態的“事件”;不再只是單向的表達,還是雙向的對話;不再是封閉的體系,而是開放的生態。對于美術學院的學子而言,畢業作品既是對自己創作生涯的階段性總結,也是走向社會、展示自我的重要媒介。通過與社會各界接觸和交流,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期待他們開創更加精彩的未來!(記者 薛白)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