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現場取樣調查,采用‘一拌一噴兩提三適’技術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示范田,平均防治效果70%,田間白穗率降至0.4%,白穗率防效達98.73%。”6月4日,青島市小麥莖基腐病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成果展示活動在即墨綠色增糧先行區藍村街道示范基地舉行,作為該項技術研發和主推單位的青島市農技中心,農技專家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該項綠色防控技術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原理和成效。來自全市農技推廣系統的技術骨干、規模種糧主體、涉農企業代表等80余人,現場觀摩了防控技術最新成果與應用效果,并進行了綠色防控技術交流和研討。
青島市小麥莖基腐病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成果展示活動現場
糧食生產是“國之大者”,在糧食安全的戰略棋盤上,小麥的穩產增收始終是關鍵落子,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有效防控,則是保障農田豐收、抵御生產風險的關鍵措施。而小麥莖基腐病作為山東省公布的國家二類農作物病蟲害,近年來已悄然成為影響小麥生產的頭號隱患,嚴重威脅著糧食生產的穩定。為有效應對小麥莖基腐對小麥生產的潛在危害,確保糧食生產安全,自2019年起,青島市農技中心投入力量開始了技術攻堅,組織專業人員持續開展田間監測調查,精準摸清莖基腐病發生底數,通過藥劑篩選、綜合防治試驗等多次嘗試和總結,逐步規范完善防治方法,最終成功集成了行之有效的小麥莖基腐病“一拌一噴兩提三適”全程綠色防控技術,被列為青島市種植業主推技術,5年來全市累計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200余萬畝(次),2024年11月形成《小麥莖基腐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青島地方標準正式發布,為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學、規范的技術指南,為破解小麥重大病害難題、推進綠色增糧提供了“青島方案”。
即墨綠色增糧先行區藍村街道示范基地
有效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及時診斷和技術推廣是關鍵。青島市農技中心植保部負責人王連剛表示:“莖基腐病的初次侵染發生在苗期,但只能從莖基部觀察發現,實際種植中到灌漿后才會看到明顯癥狀。且該病的一些特征與紋枯病、根腐病等表現類似,極易造成誤判,從而錯誤應對。”因此,及時準確地診斷才是有效防治、挽損的關鍵。近年來,青島市農技中心立足“一拌一噴兩提三適”全程綠色防控策略,因地制宜抓好關鍵期用藥技術指導。強化試驗示范,開展播種期種子處理劑和返青期殺菌劑試驗示范篩選,突出把好選藥、用藥關;強化技術指導,緊盯小麥播種期和返青拔節期,深入田間地頭抓好技術指導,提高防治效果;強化示范帶動,突出抓好專業化防治組織和種植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打好統一深翻、統一拌種、統一噴霧、適度晚播“組合拳”,切實提升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強化培訓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綠色防控技術明白紙、微視頻等媒體平臺,宣講防控關鍵技術,普及科學用藥知識技能。
“我們將‘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在小麥生產中采用土壤健康、植物營養、綠色防控‘三板斧’全程解決方案,可顯著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有效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在活動現場,青島市農業技術協同推廣聯盟成員單位,青島德地得農化科技服務公司的技術人員,針對有效預防小麥病蟲害,介紹了小麥生產“三板斧”全程解決方案。該方案從土壤這個農業生產的根基入手,通過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注重植物營養的合理供給,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需求,精準施肥,讓小麥“吃得飽、吃得好”。同時,運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
即墨綠色增糧先行區藍村街道示范基地上,農戶正在實施綠色防控技術。
深入實施集成綠色防控技術,助力小麥穩產增收,對全市小麥生產的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下一步,市農技中心按照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綠色增糧“十百千”示范體系建設要求,強化產學研推用多元融合,積極構建協同推廣新機制,充分發揮推廣鏈條上科研院校、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主體等各主體的優勢作用,通過共建基地、協同攻關、聯合示范,對規模種糧主體開展一對一包聯服務,加快形成農業技術大推廣、大協作工作新格局,聚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探出新路徑。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田海月 傅景敏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