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監測系統讓每片葉子都沐浴科技之光;茶樹行間種植豌豆讓改善土壤環境和增加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生態茶園實現“綠葉子”到“金葉子”蝶變;茶農茶企聯農帶農讓傳統茶產業煥發共富新活力……6月4日,一場以茶科技為主線的青島市茶葉集成創新技術觀摩交流活動在嶗山區生態茶葉種植基地舉辦。活動集中展示推廣品種優化、茶樹間作、精準施肥、綠色防控等一系列生態茶園生產技術模式,開展名優茶產品推選,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為茶產業發展把脈定向、建言獻策。來自高校院所、農技推廣骨干、茶葉生產主體代表等近百人參加活動。
科技提升嶗山茶“含綠量”
在碧海藍田生態茶園,茶樹綠意勃發,與會人員觀摩了植物配置、茶園固碳、茶樹間作、標準采摘等最新生態茶園集成關鍵技術。“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茶樹栽培中不使用化肥,通過配方施肥培肥地力,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升。”茶園技術負責人林先勇向與會人員介紹道。
放眼望去,隨處可見的茶科技成為提升嶗山茶“含綠量”的密鑰。記者在現場看到,每行茶樹下都間作豌豆,茶樹與豌豆高低錯落,將行間裸露的土壤完美覆蓋。據介紹,在茶樹行間種植豌豆,既充分利用了茶園行間和土地資源,改善茶園單一結構,又能增加經濟效益。“經過近2年的田間試驗,土壤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氮磷鉀的含量提高均在8%以上。”青島市農科院研究員張曉艷介紹。在茶園間作豌豆不但可以覆蓋保墑,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栽培。“套種豌豆的生態茶園,早春每畝可采收豌豆尖200多公斤,畝增收近千元。”林先勇向參加活動人員分享栽種經驗。
“青島的生態低碳茶采用復合立體的綠色生產模式,實行標準化加工,完美呈現青島茶獨特而豐富的品質內涵。”青島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漪向與會人員分享生態低碳茶的生產歷程。經過專家評選、開湯審評等流程,來自全市11個生態茶園的名優茶、低碳茶等代表性產品得到展示推介。“青島生態茶地緣性特色突出,值得大力推動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副所長、資深首席科學家、青島茶產業創新工作室領銜專家魯成銀現場對青島生態茶園建設進行指導并給予高度肯定。
數字“智造”品質嶗山茶
好茶不僅源于優質原料,精湛的炒制技藝同樣至關重要。在曉陽工貿公司觀摩現場,智能化控制系統實時顯示萎凋、殺青、理條等環節的實時進度,企業負責人匡新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全省首家茶葉數字化生產線,“綠茶制作工藝尤為講究,從采摘、殺青、揉捻到干燥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控制溫濕度和時間等參數,以確保茶葉的品質和口感。通過智能控制,實現生產全程自動化,大幅度提升了產品品質和標準化水平。”傳統茶葉生產高度依賴炒茶師傅個人經驗,數字化生產通過精準控制溫度、時間等關鍵參數,極大促進了嶗山茶在色澤、外形和口感上的標準化,確保每一批產品都能保持品質的一致性,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優質的產品體驗。
“一杯嶗山茶,萬般青島美。”可以說每一杯綠色健康且有品質的嶗山茶,離不開好生態的底子。近年來,青島市加大生態茶園建設力度,制定專項行動規劃,發布生態茶園建設指南,加強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推廣應用,創新集成生態茶園6項關鍵技術,將生態低碳茶認定與有機產品認證有機結合,引領全市茶產業邁向新高度。截至目前,全市7個涉農區市的38個鎮街均有茶葉種植,形成從即墨區田橫鎮到西海岸新區海青鎮的濱海沿線特色優勢茶產業帶。4家茶企取得全國生態低碳茶認證,11個基地獲評市級生態茶園。目前,全市茶葉栽培面積達10萬余畝,年產量5000噸、產值超30億元。
茶文化鑄魂、茶產業筑基、茶科技賦能,三者交織讓百年茶香飄出了民生福祉。據考證,明清時期青島就有種植茶樹的歷史記錄,特別是“南茶北引”工程實施以來,青島市搭建“茶產業創新工作室”“茶科技小院”,成立茶業協會,組建茶葉技術協同推廣團隊,從品種更新、茶園建設到茶葉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集智引才,集聚合力,加快推進茶產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動全產業鏈技術升級,培育出嶗山綠茶、海青茶等蜚聲中外的名優茶品。如今,青島已發展成為全國緯度最高的規模化產茶區,茶產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與無限潛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王漪 傅景敏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