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海洋之都”青島的蔚藍基因里,創新敘事源源不斷奔涌而出。
在5月12日舉辦的青島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化落地對接會上,青島發布了12個青島市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2024年度),集中展現了青島在重點海洋產業領域的海洋科技水平及成果轉化成效。
“面向海洋監管的‘海悟’大模型智能體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滸苔多糖新型綠色高效農用生物制品創制與產業化”“CH系列海陸鉆井機器人:自動化作業革新海洋能源開采”“膨腹海馬多層車間循環水養殖技術”……此次發布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涉及海洋電子信息、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裝備和現代漁業四個方面,為青島現代海洋產業以新提質提供了有益借鑒。
青島將培育壯大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4個新興產業,圖為“國信1號”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青島的發展路徑是我國海洋城市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錯位發展格局的生動體現。
放眼全國,作為國內海洋經濟的龍頭城市,上海于2024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1387億元,貢獻了全國10.8%的份額。其在深遠海風電、海洋數字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表現亮眼,是我國首個海洋生產總值過萬億元的城市。
常年位居國內海洋經濟第二的天津在2023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5550.5億元,細分來看,海洋油氣業占比41.7%,海洋旅游業占比25.1%,海洋化工業占比17.2%,海洋交通運輸業占比12.5%。
青島則在2024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5513.2億元,長期位于國內海洋經濟第三名。2024年,青島以“4+4+2”現代海洋產業矩陣重構藍色發展版圖:改造提升海洋漁業、港口航運、海洋文旅、海洋化工4個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4個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深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2個未來產業。據統計,去年“4+4+2”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2100億元,現代海洋產業強勢崛起。
科技創新為“4+4+2”產業體系注入核心動能,依托基礎技術攻關突破海洋經濟邊界,以前沿技術儲備重構未來海洋產業圖景。
青島的海洋科研優勢無可比擬,擁有全國唯一的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聚集了全國30%的海洋高端人才、40%的高端涉海機構,以及50%的海洋領域領跑技術。
據統計,青島去年“4+4+2”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2100億元,現代海洋產業強勢崛起。
依托自身資源稟賦,青島立志成為海洋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今年初召開的青島市海洋工作會議將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引領確定為今年海洋發展的“兩條主線”之一;而去年9月發布的《青島市深入實施“海創計劃”加快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則提出,力爭通過三年時間,逐步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頂層設計已勾勒出清晰的創新路線圖,但目前青島海洋科研仍偏重于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市場化導向依然偏弱,以企業為主體的海洋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完善。
《行動方案》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發揮自然科學基金激勵作用,引導高校院所圍繞海洋產業需求提供“訂單式”服務。支持牽頭企業開展海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海洋重大產品研制。加快建設海洋科技大市場,打造輻射全國的海洋技術交易服務樣板……
在政策的推動下,以企業為主體的海洋技術創新成果在青島逐年增加,此次發布的12個典型案例中,9個技術創新由企業提供,精準切中市場痛點,加速打通“實驗室—生產線—產業鏈”轉化通道。
不竭的創新活力澎湃洶涌,青島正聚集越來越多的“蔚藍”創業者——立足青島“南極磷蝦科研高地”的優勢,逢時科技短短7年迅速成長為全球南極磷蝦產業領軍企業;依托青島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以及科研創新,“00后”的傳媒專業畢業生回到家鄉養起了海馬……創業的池塘充滿生機,一座城市的創新生態雨林已然拔節生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雅喬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