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靜的馬路,昏黃的路燈,冬日青島的夜晚街上已經(jīng)行人寥寥,路邊懸掛的燈籠卻彌漫著歸家的溫暖氣息。在這樣的夜晚,“上車扶好,請往里走。”這句熟悉的話語再次響起,這是青島215路線駕駛員吳相月當(dāng)天的最后一圈運營。
趨光:“勞模先輩就是我心中的那束光”
今年已經(jīng)52歲的吳相月,有著一副正直剛毅的面龐。因為常年固定發(fā)末班車,他經(jīng)常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較少。作為一名退役軍人,4年的部隊生活練就了他過硬的駕駛技術(shù)。
“馬上就要過年了,很多市民都出來購買年貨,其中老年人占大多數(shù),開車一定減速慢行。”吳相月家住在團島附近,步行上班的路上,他跟記者聊起了最近的運營情況。吳相月每天一共是5圈,14時30分左右他就到達了場站,比上班時間提前了半個多小時,吳相月告訴記者,他每天都會提前來,打開空調(diào),檢查座椅拉手是否牢固,滅火器能否正常使用,這一套出車前的檢查已經(jīng)刻在他的記憶深處。
15時左右,吳相月駕駛著215路車開始了他當(dāng)天的工作,記者等待他回來的過程中聽到了許多關(guān)于他的故事。“吳師傅經(jīng)常能收到乘客的感謝信,這都離不開他的好服務(wù)。去年冬至,有位坐他車多年的老乘客,在總站等了他半個小時,只為讓他吃上一口熱乎的餃子。”“車上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吳相月都會主動上前幫扶。”“他是我們班組長,平時有事兒他總是第一個搶著上,是個熱心人。”提起吳相月,同事們都紛紛稱贊他是個好人。晚飯的時候,記者跟吳相月聊起他的服務(wù)。“乘客心里有咱,咱就好好干,用實際行動回饋乘客。”吳相月笑得很憨厚,“我平時沒事也會出門坐公交車到處逛,看看別人的服務(wù)是什么樣的,多學(xué)習(xí)他們的優(yōu)點。”吳相月一直在不斷學(xué)習(xí)優(yōu)秀服務(wù)方法,2023年,他獲評青島城運集團勞模。“勞模先輩們就是我向往的那束光,若心中有光,咱就不斷靠近,追隨,并且散發(fā)自己的光。”吳相月說道。
逐光:家里人的支持給了他莫大的勇氣和力量
臨近21時30分,是吳相月當(dāng)天最后一圈,也是215路線的末班車時間。看到兒子親情叮囑的畫面,吳相月向記者介紹的時候眼角也滿是笑意,此時的鐵漢也滿滿都是柔情。“我來公交8年了,發(fā)了6年的末班車,因此回家比較晚,和家里人接觸比較少,一開始他們也有埋怨,后來我就想辦法平時多抽出時間來陪他們,打掃衛(wèi)生做做飯,漸漸地他們也能理解我了。”提起家里,吳相月說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兒子。“因為我平時陪他的時間比較少,早晨他上學(xué)走了,我還沒醒,晚上我下班回家,他已經(jīng)睡了。”6年的末班車生涯,背后是吳相月的堅守及其家人的支持。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兒子,吳相月每周六參加志愿服務(wù)的時候都會帶上兒子。“讓孩子長長見識,也培養(yǎng)他樂于助人的品德。”吳相月說起懂事的兒子,眼底帶了些許自豪。在這條逐光的路上,家里人的支持,給了他莫大的勇氣與力量。
和光同塵:十米車廂之上他是照亮回家路的那道光
21時30分,215路末班車在團島貴州路準時開出,冬日的夜晚,道路上很是冷清,行人也不多,路過的幾站雖說無人上下車,但吳相月依然規(guī)范地停車報站名。公交車行進的路上,吳相月一直專注地看著前方,熟練地駕駛操作著。行駛過幾站后,一位乘客上車,他是這趟車的熟客,“我很感謝吳師傅,沒有他這趟車,我回家要走兩站路。”一路上,這趟車上的乘客很多都是吳相月的“熟人”,幾乎每個人都主動和他打招呼,下晚自習(xí)的學(xué)生、面包店的店員……后來,吳相月告訴記者,駕駛215路末班車這么多年,很多乘客都已經(jīng)有了“默契”。“我都能記得他們什么時間會在等車,所以到哪一站,幾時幾分,我都掐得很準,就為了讓他們坐上這最后一趟車。”吳相月自豪地說。
22時30分,到達最后一站后,吳相月將車開回位于觀城路的停車場,簡單清理一下衛(wèi)生,檢查了一下是否有乘客遺落物品,吳相月一天的工作便結(jié)束了。經(jīng)過一路顛簸,記者也感到十分疲憊,但吳相月看起來還是精神十足。“今年的除夕夜休息嗎?”“哪能休息呢,年三十晚上乘客比平時還多,我要送他們回家團圓。”
吳相月轉(zhuǎn)身向家的方向走去,昏黃的路燈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他一步一步向燈光亮起的地方走去,向第二天的白晝走去,離開了那方寸的駕駛室,他也還是在追光的路上,但每一個追逐光的人,終將成為照亮別人的那束光。
青島財經(jīng)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通訊員 張弛
責(zé)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