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說孔子的名字、語錄、畫像、塑像隨處可見,幾乎每個人都能來上幾句《論語》,儒家思想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基因中;陌生,因為孔子是神壇上的“孔圣人”,令人仰視,卻看不清他的本來面目。
宋人有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像夜空中一顆最閃亮的星,他的言論和思想穿越無數光年,照亮今人前行之路。在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今天,《論語》在青少年教育中持續占據首要角色,很多孩子能把《論語》全文一字不錯地背出來。那么,在背誦之外,青少年應怎樣讀《論語》?教育者、出版者應怎樣給青少年講明白《論語》?
越是千古流傳的經典,越有無限的講解空間。在大學中文系的課堂上,教授能針對《論語》中的一句話,滔滔不絕講一整堂課;在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中,老師通過豐富的中國文化場景為海外朋友傳遞儒家精神。對于當今青少年來說,比背誦《論語》更重要的,是理解《論語》的內涵,汲取《論語》的智慧,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給孩子講《論語》,作者至少要兼備兩項技能:一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對于《論語》有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是泛泛地整合資料;二是能準確把握青少年的閱讀心理,能用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把讀者帶入其中。
從這個角度說,劉耀輝先生是給青少年講孔子和《論語》的極佳人選。他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文史功底深厚,對傳統典籍多有研究;他是兒童文學作家,深諳青少年閱讀需求,有十余年創作經歷,代表作《野云船》《山有扶蘇》等多次獲獎;他是大學教授,能理解孔夫子的教育觀和教學方式,對“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師角色有共鳴;他有豐富的少兒圖書出版經歷,執掌過孔子書房,策劃過多部有關孔子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一顆少年心,多年來持續保持著與青少年交流的熱情,所以才有了這部醞釀十年、筆耕三年而成的《少年讀論語》系列(共三冊)。
劉耀輝 著
該書打破《論語》的章節結構,按照主題將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經歷、思想、人格精神用獨立而又有聯系的故事講述出來,生動形象地詮釋了《論語》的思想精華。
02
在《少年讀論語》中,作者劉耀輝先生敏銳地意識到,《論語》看似一句句獨立的語錄,實則背后是可以連貫起來的故事,而“故事”正是青少年最喜聞樂見的閱讀形式。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用講故事的形式,將作者對《論語》的理解文學化、淺白化,生動還原了孔門師生的鮮活形象,向小讀者傳達了《論語》的豐富內涵,為青少年搭建了認識經典、理解經典、運用經典的橋梁。即便熟背《論語》的人,讀到孔門的逸聞趣事也會感到有滋有味。
在講述《論語》故事時,作者有意刻畫了生動、鮮明而不失真的人物形象。孔子與齊國大夫晏子有幾次“過招”,他感到說錯話后常常反省,幾次私下調整對晏子的評價,最終孔、晏二人達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關系。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認識自己是一切智慧的發端。”東方智者孔子同樣注重認識自己,他通過觀察自己,觀察別人,由感觸進而感悟,對自己形成理性的認識。孔子與弟子們參觀“宥坐之器”時,作者詳細描述了這一“情境式教學法”場面,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仿佛自己也成為孔門的一名學子,在孔子的循循善誘中,在與子路、冉有的討論中,既學會留意一個科學問題,又培養了洞察事理的哲學思維。
為了適應青少年的口味,作者的行文不乏幽默氣息,可謂深諳孩子們的閱讀口味。翻閱《少年讀論語》,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兩組畫面:一個是書中,孔子與子路、顏回等幾十名學生或圍坐或行走,與學生們討論天地萬象;另一個是現實中,本書作者劉耀輝先生在一群男孩女孩的聚攏中,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他樂在其中,而孩子們眨著好奇的眼睛,沉浸其中,不時爆發出會心的笑聲。
俯身為孩子寫東西,比面向成年讀者更需要一份責任心。《少年讀論語》在文學的張揚之外,不失史學的嚴謹。作者言之有據,除了《論語》,廣泛采用《史記》《孔子家語》《荀子》《莊子》《孟子》《詩經》等來源,深入淺出,張弛有度,不曲解,不過度渲染。可以說,作者準確把握了虛構與非虛構的創作尺度。作者在講述的過程中,偶爾跳出《論語》及其時代,靈活地插入傳統文化點滴,比如解說國君的謚號,又如孔子的喪家犬形象與蘇東坡的“一肚子不合時宜”類比,幫助青少年輕松理解。在每一章的結尾,作者附上了“原典精選”,使人讀完一段故事后,自然而然能與《論語》中的相關語句對應,并保證了舒適的閱讀節奏。作者的寫作方式,本身就傳遞給讀者一種文化素養。
03
一部《論語》,飽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如劉耀輝先生所言:“純正的中國故事有著重逾千鈞的力量。”那么,從今天的角度看,孩子們認識孔子、理解《論語》,能學到什么?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君子”一詞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時讓人迷惑。我認為,用今天的話來說,君子教育是一種品格教育,它與學校的知識教育相得益彰。有了健康的品格,青少年在遇到困惑和挫折時,才能不懼一時的艱難,走出渾渾噩噩的“空心”狀態,找到前行的動力。
《論語》中包含多種實用的“人生指南”,教給讀者不斷開創和修正人生,做最好的自己:與人交往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索學問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制定目標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本人開辦私學,打破貴族教育的壟斷地位,為平常人打開教育的大門,更是以創新精神為天下人謀福利的體現。這跟當下的教育熱詞“自控力”“學習力”“積極力”“創造力”等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少年讀論語》如同關愛青少年心靈健康的一道營養大餐。在《少年讀論語》第一冊《君子以人為本》中,作者生動記錄了子路從桀驁不馴到尊師好學的變化。面對“三觀”迥異的子路,孔子如春風化雨,輕松點撥,使子路重新認識自己。孔子對子路說,要想真心跟他學習,必須“愿意約束自己的言行”,從中透露出自我約束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需要自我約束,通過自律建立道德底線。
由此,作者在后記中殷切地寫道:希望讀者“真正理解、接受《論語》的精神,進而在心田為《論語》留一塊地方,讓它永遠住下來,成為你一生的良師益友……”
劉耀輝先生是與孔子相隔千年的魯地“老鄉”文人,二人有“浴乎沂”的共同經歷。從這個角度說,《少年讀論語》是兩位的隔空對話,也是作者向孔子致敬之作。
來源:青島出版集團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